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京华时报:吊瓶赶考是高考经济的怪胎

2012年05月12日11:41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特约评论员李光东
 
想起古有“悬梁刺股”,今有“吊瓶赶考”,我们或许会有一丝叹息。然而,“吊瓶赶考”如若是利益使然,社会公众就会愤然。
 
高考迫近,一些地方的学校也出现紧张备考的“高考怪象”。从湖北孝感的“吊瓶赶考”,到浙江永康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刺激性标语,再到广东东莞的“赤膊班”等等,不一而足。 
 
在主要靠高考取才的大格局尚难撼动的情势下,这些情形的出现也是情有可原的,社会公众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不分青红皂白地抨击一番是不厚道的。 
 
但是,我们不能容忍用高考牟利、把学生当道具的行为。想起古有“悬梁刺股”,今有“吊瓶赶考”,我们或许会有一丝叹息。然而,“吊瓶赶考”如若是利益使然,社会公众就会愤然。让孩子安静地学习备考,别用攫利行为去打扰他们,不行吗? 
 
新华社的调查称,“吊瓶赶考”背后有套取教育补贴以及滥用“择校费”的影子。据称当地政府为鼓励高三学生刻苦学习,每个学生有20元的生活补贴。在孝感一中,这20元的补助被执行为“氨基酸专项补贴”。还有一种说法是,孝感一中每年的择校费中有10%用于“特殊情况”的花费。高考前的氨基酸补助便是“特殊情况”的一种。 
 
尽管校方对前者予以否认,对后者没有否认,但打氨基酸注射液虽为医疗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注射液总有成本,大规模地注射更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不可能是免费的公益行为。事实上,吊瓶班让人感觉不对劲的地方,恰恰在于这是一个大规模的注射行为。 
 
所谓因天气变化无常、不少学生感到身体不适,而询问能否注射氨基酸,提高抵抗力,或许合乎一般道理。但少数人的行为是正常的,大规模则显得不正常。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很难有这种奇异的举动。当地别的学校没有发生这种大规模注射即是佐证。同时,只收取学生10元,低于15元一针的吊瓶成本,显然也不是自发的个体行为。 
 
因而,到底有没有牟利行为,是什么人在牟利,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据称当地有关部门已相继到校调查,学校也制止了注射行为,但真相并未彻底揭开。
 
 
 
围绕着高考的经济规模并不小,“高考经济”便是一个颇有特色的词汇。单就针对考生这一群体,再单就针对考生营养这一问题,就会有各种健脑、营养补药吹得神乎其神。在这个意义上,氨基酸打的不外乎这张牌。说来哪有这等神药?倒是保证考生的饮食营养和充足睡眠,缓解考生的紧张心理,相当地管用。学校和家长在这些方面宜多花些心思。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