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笔墨情怀  大家风范 

——品评邵建刚先生的艺术作品

2012年10月11日16:49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海外网电(丁雪峰)邵建刚,字墨言,生于1958年,现居北京。为中国当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山水画家,其画作匠心独运,独具特色,韵味幽远,深受中外友人的喜爱。现为中国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委员、中国书画创作院院士、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理事、特聘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国家行政学院东方欣正书画院院士,荣获中国画坛百杰证书。
 
乍看到邵建刚绘画作品时,情不自禁地想起王维的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然而仔细品读会觉得先生的画墨气拂拂,满纸轻岚,或山色幽莽、或山麓嶙峋、山色之碧绿幽壑,山气之清新袭人,山意静谧悠远,自然界的无限风花雪月,酿就出一种栖息精神的“世外桃源”。如此惬意,自然的画面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如此优秀的艺术作品,我先前以为是经过严格的系统学习和名师教导才得以这样深厚功底。原来不然,得知邵建刚先生从小热爱绘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接受专业艺术院校的学习和名师名家的指点,从小到大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坚强不屈地把绘画这条道路走到现在。伴随着自己刚正不阿的山水情怀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苍厚雄健、温润高雅的艺术风格。
 
“山路原无风雨,空翠湿人衣”这一诗句真可形象的描述他的笔墨气息和清新的画面气氛,也是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山水酝酿的无限情怀。先生自幼喜欢书画,爱好文学,精通史学,对传统山水画技法进行过细致的揣摩、深入的剖析和精微的体验。对《芥子园画谱》的临摹和研究刻苦入微。经过一笔不苟的将《芥子园画谱》的山水部分从头到尾的临摹研究了一遍。对古人荆浩、关 、李成、范宽等名家作品百读百练,尤其掌握北宋范宽和清代龚贤两位大家的作品,临摹的水平造型严谨笔墨又不失松动,可见他对传统山水笔墨语言掌握的非常到位。先生善于把范宽、龚贤的豆瓣皴,雨点皴相结合,参与的表现在自己的画中,其话面峰峦浑厚、气壮雄强,求润而不求湿。就像龚贤说过的:“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有骨,若先湿后干,则黑死矣。”他的画就是通过这样的 发加之自己对山水笔墨语言的理解,常常使用积墨、焦墨和枯墨参差并用,层层积染,若焦若枯画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其浓厚中又有温润之美。用笔用墨是山水画中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古人董其昌曾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画家得山水之意,又以笔墨现其意,而“受、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石涛》画笔录?尊受章),笔墨形式是画家心运的结果。造化在手,心运无穷,而先生的绘画一路走来都是从规矩中寻空阔道理,又于超逸中求实际功夫。
 
先生作画除了扎实笔墨功夫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画的气韵。当然任何一副画缺少了气韵,其作品就是稍逊风骚,然而气韵恰恰是与笔墨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的,画面中好的笔墨表现好的气韵和意境。《柴丈画说?画家四要》中说道:“作画甚要,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说,三者得气韵生矣。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笔法要健,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野花芬芳幽香,林木秀美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山峦耸立,云雾环绕,瀑布飞泻,如此生动的自然美景、形神兼备、虚实结合,有动有静,阔达明朗的山水意境正是先生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实这样的山水情怀,笔墨语言恰恰流露出先生待人做事的高尚品德,还有自己用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自学成才的艺术精神。这样一种气度和品质就是画中气韵的表现。艺术这条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希望先生用大海般的胸怀走好自己的绘画人生,也用如此宽怀的气度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邵建刚
邵建刚 春夏秋冬山水 四条屏
(责任编辑:安鑫)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