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龙兴春:中印仍有巨大的认知错位

龙兴春

2012年10月23日11:12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龙兴春

中印1962年边界战争过去已50周年,作为两个迅速崛起的世界大国,中印关系对彼此,对亚洲和世界都至关重要。但双方还没有达到足够信任,对彼此的看法存在很多错位,导致中印地理上很近,心理上却很远。

对那场导致中印关系由友好转向敌对的边界战争,印度把原因归咎于“中国的背叛”。除普通“愤青”外,印度政府高官不时“失口”将中国称为侵略者,“中国侵略印度”成为印度官员和媒体描述那场冲突的固定搭配。印度还在历史教科书中把中国称为侵略者,而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表述远较印度接近事实。“中国的背叛”成为印度社会怨恨中国情绪的最主要思想根源。

双方对当今中印关系中主要矛盾仍存在认知错位。一般认为,中印关系有三大矛盾,即领土问题、西藏问题和中巴关系问题。领土问题是客观存在,双方都不否认。但对西藏问题和中巴关系问题双方认知完全错位。中国认为,印度容留流亡藏人组织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印度虽然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但骨子里想把西藏变成中印间的缓冲国,加之文化宗教联系,印度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印度指责中巴关系,认为是中国对印度的安全关切缺乏敏感性。中国认为中巴关系是正常的国家间关系,但印度人心中的巴基斯坦简直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台湾,可巴基斯坦事实上并不是“印度的台湾”。

此外,印度对中国有精神优越感,中国对印度有物质优越感;印度认为中国没有民主,中国认为印度的民主太乱;媒体论战中,印度认为自己的媒体是独立的,任何对中国的歪曲和攻击都不代表政府,而中国媒体、任何反击都代表了中国政府的立场。

事实上,很多认知并没有多少实际支撑,它们往往缘于历史情感、价值好恶、惯性思维或某种国际关系理论。错误认知本来可以通过加强交流来减少或化解,但双方为此做得还远远不够。印度签证成为中国学者最难和最不确定获得的签证。印度须消除历史教科书上对华怨恨教育,中国则应给予我们西边这个大国邻居更多重视。

值得肯定的是,两国经济界对彼此认知比较准确,因为他们从实实在在的利益出发,在不断的实践中做出有根据的判断。正是经济界正确、负责任的认知和判断,促进了中印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作者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张岩)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