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中外合作办学大发展能否产生“鲶鱼效益”?

邓仲谋

2012年10月24日15:53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中外合作办学今年呈现“快马加鞭”的现象。早在今年8月,广外-兰卡斯特大学正式落户南沙,该校招生规模初定1万人,首届招生600人,南沙区将划拨1000亩教育用地用于合作办学。根据《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建设国际教育合作试验区,目前中大、华工、广大等广东多所高校有意进军南沙,与国外及港澳名校合办大学。而不久前,以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为母体大学的上海纽约大学在浦东陆家嘴正式成立,明年将首批招收300名本科生。

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的合作,自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后,今年也有新动作。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批筹暨启动校区开工仪式在深圳举行,深圳校区计划从2013年起招生,以内地优质生源为主,其中三成招深圳生源。招生要求和校本部一致,学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正式学生,毕业时授予香港中文大学学位。

回顾中外合作办学的历程,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中外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最早出现在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管理专业和法律专业,比如EMBA、MBA等,后来全面开花,数以千计有泛滥成灾之势。第二种是学校之下的非独立法人,类似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第三种是独立大学。2004年,首家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2006年,西交利物浦大学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钟情于创办独立大学,它对考生家长和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首先,中外合作大学有许多优势,比如全英文授课,教学、师资与国外高校接轨,学生既能获得国内大学的学位和毕业证书,又能获得国外大学的学位。对考生家长而言,中外合作大学多了一个报考选择,尤其是想出国留学但又受限于各种条件(比如经济收入等)的工薪家庭,中外合作大学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中间之路”。

中外合作办学的加速,会不会产生“鲶鱼效应”,推动国内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对我国的高招格局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产生影响。对此,有教育专家表示,中外合作大学虽然在课程设置、管理模式上会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自主权,但是在最实质的招生、体制问题上却未能撼动现有的体系问题,其对内地高校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极为有限。

(责任编辑:王栋)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