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大宗商品交易“代客理財”陷阱:10萬本金一天虧完

2012年07月06日15:54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我的12萬入市資金交給代理商操作,十幾天就沒了!”在杭州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杜明(化名)嘆道。

“我的10萬塊錢也是由代理商操作,1天時間就沒了!”在湖南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參與投資交易的陸海(化名)也很郁悶。

不停抱怨的杜明和陸海,都是在被代理商實行“封閉式操作”(又叫“代客理財”)之后,遭遇惡意刷單,損失慘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在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代理商的利潤,主要來自客戶的交易手續費。為了獲得更多手續費,有的代理商通過惡意刷單的方式,來增加交易量,造成客戶蒙受損失。

常見的惡意刷單有兩種方式。第一種,使用客戶的賬戶,以同樣的價格,先買再賣,自己和自己成交,雖無盈利,但產生了手續費﹔第二種,用客戶的賬號,高買低賣,對手方就低買高賣,造成客戶虧錢並承擔手續費。

目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整頓還在繼續,但上述“惡意刷單”行為仍有發生。

12萬元被交易沒了

杜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講述了他的遭遇。

在參與之前,杜明就經常接到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代理商的業務員打來的營銷電話。

“他們之前會先了解你的資金狀況,比如你大致可以投多少錢,然后故意設置一定的高端客戶門檻,其實就是想讓你把所有錢都投進來。”杜明說。

經不起“誘惑”的杜明,最終和上述杭州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代理商簽訂了“代客理財”協議。

今年5月17日,在把賬戶、密碼交給代理商。“他們說封閉一個月,但一等我把賬戶交過去,他們就迅速進行大量惡意交易,把裡邊的資金都清空了。”杜明說,他發現資金被全部清空,是在代理商通知他“封閉式操作”結束、可以拿回賬戶的6月25日。

“賬戶裡的記錄,可以証明他們在惡意交易。每天都有十幾次交易,都是買了就直接賣掉,反復操作十幾次。”杜明認為,即使是再多的入市資金,也經不起這樣折騰。

記者在杜明賬戶裡的交易歷史紀錄中發現,從5月17日(周四)至5月30日(周三)的10個交易日裡,“浮動轉讓盈虧”一欄極少見到“盈利”,在持續虧損的狀況下,該賬戶依然每天進行了多次大筆先買后賣的交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賬戶的交易截圖,轉發給多位業內人士,他們均給出“明顯是惡意刷單,想多賺交易手續費”的判斷。

“杜明的賬戶明顯存在故意高買低賣的情況,上下兩筆交易的間隔時間僅為5秒鐘,再不懂行情的人,也不會這樣操作。”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代理商安光(化名)分析說。

類似的悲劇,也發生在廣東籍投資者陸海(化名)身上。

在四川某代理商的誘導下,陸海在湖南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進行交易,第一次投入2萬元,交給代理商操作,小賺2000元后,又追加10萬元,並簽協議將賬戶交給代理商操作。前4天有賺有賠,但數額都不大。到了第五天,慘劇發生了。

陸海說,當天上午是漲停,11時30分,他登錄賬戶時,發現密碼被代理商改了,不過行情還是漲停,他也沒在意。下午,行情急轉為跌停。陸海開始擔心,就給代理商打電話,沒想到一直打不通。

一小時后,陸海通過交易市場把賬號凍結。“我看了一下,在這段時間裡,我的資金中有9萬多元是虧損的,還有1萬元的交易手續費。”

看過交易記錄后,陸海認為是惡意操作。“當時已是跌停,代理商還是按漲停板去買,而且基本上一秒一單,即使是瘋子,也不會這樣操作。”

代理商的“圈套”

“一打電話拉你,二叫你投入少量資金先嘗甜頭,三簽協議承諾賺多少,同時讓你投入大量資金,四就騙你密碼,簽訂“代客理財”協議,五就是錢沒了。”一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內部人士如此總結部分代理商向投資者“下套”的套路。

電話營銷、“下套”誘導、簽協議“代客理財”然后高頻交易、惡意刷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位大宗商品業內人士那裡獲悉,這類“騙局”在業內很普遍,大家“心知肚明”。

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資深人士葉坤(化名)將代理商的這種套路,解讀為“賭場的下套”。葉坤說,代理商“游說”的目標,是之前參與過股票或期貨投資的人,在電話營銷和前期小幅盈利后,就會有人上當。

“其實,之前做過股票的人,對大宗商品交易也不是全懂,畢竟股票和這個還是存在區別的。代理商就會誘導說,他們可以提供指導老師,還可以幫客戶進行代客理財,保証收益。”葉坤說。

“隻要你上鉤,就讓你越砸越多,最后把你的錢騙個精光,甚至讓你借錢來繼續玩,這就造成了很多散戶受騙,被騙得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的都有。”葉坤說。

據介紹,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市場方主要賺取交易手續費。目前,各個市場的交易手續費收取標准不同。杜明所在的杭州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收取標准是,交易額400元以下的,收取4元﹔400元以上的交易,收取5元。而陸海所在的湖南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收取標准是﹔每一手交易收取一元,但是一手交易是定額。

代理商的職能是發展客戶,並幫客戶開戶。在代理商和市場方之間會有協議,每產生一筆交易,市場方就會給代理商一定的“返佣”。

葉坤說,為了獲得更多的“返佣”,就有代理商不以幫助客戶理財為目的,反而不顧客戶資金的安全性,進行惡意操作。

葉坤分析說,目前通過電話營銷受騙的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一般會遭遇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代理商在交易過程中進行頻繁刷單,產生更多的手續費﹔第二種是代理商進行對倒,“本身就是一種零和游戲,你賺的錢就是我虧的錢,所以有的代理商會用另外一個賬戶,和客戶的賬戶進行反向操作,這樣實際上就把錢對倒走了。”

亟待監管措施出台

杜明告訴記者,在發現自己的12萬元資金在十幾天時間內被交易成零之后,他找到了代理商,但代理商將虧損的原因歸結為交易行情不好、操作不當,同時還誘導他投入更多資金,以賺錢彌補損失。

隨后,杜明找到市場方,市場有關人士表示,會在兩個工作日內回復,並表示“代客理財”本身就違規。

杜明又向警方報案,但警方表示,“這裡邊不好定性,類似情況究竟屬不屬於詐騙,目前不好下結論”。

“還有一點挺可怕,就是被騙了后,我們找了公安、工商等,突然發現找不到一個部門可以受理這個事情。”杜明表示,他還去了銀監會,但是銀監會表示,雖然通過銀行實行第三方監管,但這是事情是交易商的問題,並不涉及銀行卡,和銀行之間也沒有發生直接關系,所以不予受理。

葉坤分析說,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行業標准缺失,目前該行業在這方面沒有具體有力的監管,所以在問題出現后,常常是無奈或委曲求全的結局。

葉坤告訴記者,此類事情發生后,有些代理商或者交易市場會在散戶不斷“鬧”的壓力之下,退回一部分交易手續費。“很多人都是委曲求全,拿回了自己本金的一小部分后,隻要吃了這個啞巴虧。”

生意社大宗商品研究中心分析師徐曉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大宗商品交易過程中,代理商直接操作客戶賬號進行“代客理財”的方式是不合法的,但是目前整個行業的規范政策條款都不明確,所以也沒有明確的條款來對“代客理財”、“惡意刷單”等行為進行監管。

“目前正在進行的交易市場清理整頓,更需要出台這些明確的規定,來對市場進行規范。”徐曉昆說。(葉書利)

來源:每經網-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