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要論

環球時報:要吸取大國衰敗的血寫教訓

2012年11月01日09:28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字號:
摘要:美英在其世界治理過程中留下的幾乎是血寫的教訓,對於已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要引以為戒。

張文木

從拿破侖失敗后的1815年維也納會議算起直至二戰結束,英國對印度洋的絕對制海權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它成為英國建立世界霸權的關鍵支柱,使得英國在這一百多年間能夠相繼挫敗俄國人、德國人乃至日本人向印度洋發起的全面進攻。這樣的“戰績”,即使今天的美國也難以企及。但歷史的辯証法是無情的。對印度洋的佔領使大英帝國的擴張和繁榮達到頂峰,接踵而至的卻是英國轉入———盡管速度很慢———衰落。

與19世紀的英國一樣,美國曾在中亞地區成功地阻止蘇聯對阿富汗的佔領,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拿下巴爾干半島,老布什通過幫助科威特收復國土實現軍事力量在中東的部署,為小布什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實現對中亞的軍事佔領做了鋪墊。但隨之而來的是美國在伊拉克被搞得灰頭土臉直至撤軍,以及2008年陷入金融危機不能自拔。可以說,現在的美國已被它追求的世界霸權目標折磨得病入膏肓。

國家力量的有限性和國家發展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人類國家發展自始至終面臨的基本矛盾。當年英國的歷史高峰已成為往事,今天美國的歷史高峰也許會成為未來好萊塢大片中的傳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對於正處在“生產高峰”並即將由此進入“歷史高峰”的中國來說,大國的興衰經驗值得重視並應引以為戒。

第一,大國崛起於地區性守成,消亡於世界性擴張。守成可以保持國家目標與國家財力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証﹔而擴張則會導致國力透支,反過來會迫使國家繼續擴張以彌補國力不足,結果因目標過大而使國力進一步透支,直到衰落。未來中國不要重犯美國式的國家目標與國家資源不匹配而導致國家衰落的錯誤。

第二,霸權主義是國家政治的死地。國際博弈遵循幾何學“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原理。用國際政治專業術語說,就是一個國家不能和兩個大國同時發生沖突。經驗表明,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有力量可以與兩個以上———遑論世界多數———的大國對抗。古羅馬人先與北方的高盧人打仗,再與南方迦太基人發生戰爭,后繼續向整個地中海國家進攻,結果導致羅馬帝國整個滅亡。19世紀初,拿破侖與英國作戰,繼而於1912年輕率深入俄國,三年便遭到失敗。20世紀40年代,德國希特勒開始跟英國作對,贏得西歐,1941年正在得意之際揮師直奔俄國,又是三年便遭到失敗。同期的日本開始與中國開戰,初期取勝,1941年底又與美國開戰,還是三年失敗。上世紀50年代在朝鮮戰場、上世紀60年代在越南戰場,美國都是同時與中國和蘇聯對陣,結果都是敗得沒有面子。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與中美作對,結果蘇聯很快敗陣並於戈爾巴喬夫時期解體。小布什曾點名向多個所謂“邪惡軸心”國家叫板,如果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是老虎吃天,隻能是耗盡虎力后一無所獲。

第三,失去實體經濟的大國必然導致世界擴張,世界擴張必須要與世界為敵,與世界為敵必然導致國家透支並由此衰落。因此,發展實體經濟就可使國家立於不敗之地,而發展實體經濟就不能脫離國內的勞動者,特別是工農業勞動者。目前資本主義國家已使自己陷入首鼠兩端的困境:先是對本國勞動者的剝削以實現資本增值,結果導致國內革命﹔為了緩和國內矛盾,資本向外部擴張,結果又激化了資本中心與資本外圍的矛盾,導致類似“9·11”事件的發生。而遭受外圍攻擊的資本又將增值的壓力返回國內,引起國內勞動者對資本的反抗,諸如“佔領華爾街”運動。

美英在其世界治理過程中留下的幾乎是血寫的教訓,對於已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要引以為戒。未來中國要在實踐中形成既能高效利用資本又能有效駕馭資本、有效保障國家勞動者主體地位的政治管理機制,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中國海軍東海演習中國海軍東海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