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華人

96歲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去世 曾為領導人撰寫傳記

2012年11月05日08:35    來源:《新京報》        字號:

1986年6月25日,著名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中)在上海工藝編織廠

新京報訊(記者姜妍實習生黃盼盼)“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正如韓素音自己所言,她一生的奔跑在瑞士當地時間11月2日中午畫上句號。傳奇女性、曾經為周恩來、毛澤東等領導人作傳的她在洛桑家中去世,享年96歲。

堂弟回憶:每次回國都去見周恩來

韓素音本名周光瑚,是英籍華人女作家,曾先后在燕京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就讀,並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韓素音一生身世復雜、經歷傳奇,她是中國第一代留學歸來的鐵路工程師的女兒,是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還是中國駐英武官的妻子,她同時也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

韓素音的自傳三部曲《傷殘的樹》《凋謝的花朵》《無鳥的夏天》和自傳小說《瑰寶》(改編成電影《生死戀》,獲得奧斯卡三項大獎)在國內已由世紀文景出版。

韓素音的堂弟周光地回憶,韓素音第一次見周恩來是在1956年。兩人見面后交談很愉快,所以之后每次韓素音回國,周恩來都會和她見面。第一次見面時,韓素音表達過想要回到中國的想法,但是周恩來建議她在國外工作,“意思就是說在國外替國家工作,她就聽了,以后國家給她什麼任務,她就馬上去做。一般就是訪一訪當時國際上有名的領導人。”周光地說,韓素音見過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和西哈努克也很熟悉。

周光地最后一次和韓素音見面是1997年,這也是韓素音最后一次回中國,之后兩個人就電話聯系,“前些年和她電話聯系很方便,后來也不方便了,因為她記憶力不行了,所以說話不對勁兒。最近一兩年,她也不大愛說話,電話她也不接了。最后幾年她住瑞士的家裡,醫生24小時不斷。”

周光地是在2日晚上從自己在國外的女兒處得知韓素音去世的消息。他說韓素音曾經在成都生過一個孩子,但是夭折了,之后她收養了兩個女兒,現在一個在新加坡一個在美國。周光地如此評價韓素音“她對我們國家來講,是很寶貴的人。現在中國變化很大,這些年年輕人都已經忘掉她了,但過去的人都知道她。她對歷史的最大貢獻是讓外國人了解當時的中國,也讓中國人了解到外國,她特別愛國。”

責編評價:視野寬闊,文字感性

韓素音的責編陳蕾2007年從格非那裡得到的《瑰寶》譯本。當時她對韓素音的印象停留在其寫的周恩來和毛澤東傳記上。拿到譯文后陳蕾查了資料,發現這本書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西方就很流行,卻一直沒有在中國出版。“這部作品真正價值在於,讓我發現了韓素音那麼文學的一面,那麼優美的一面,那麼目光深邃的一面。她看待國際問題視野那麼開闊,看待個人感情時,是那麼感性。”

陳蕾介紹說,韓素音的自傳是被很多西方大學作為了解中國的教科書看待。伯特蘭·羅素曾經說,“我花一小時讀韓素音作品所獲得的對中國的認識,比我在那個國家住上一年還要多。”

自傳三部曲

《傷殘的樹》

在《傷殘的樹》中,她寫到父親周映彤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母親瑪格麗特出身比利時貴族家庭,他們的相遇本應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驚艷碰撞,但在20世紀初期,這種交融卻充滿了苦澀與迷茫。

《凋謝的花朵》

記述了韓素音從12歲到22歲(1928-1938)少年、青年時期的個人生活、交往史,如1931年從北京聖心中學畢業后到協和醫學院當秘書,其間自己的初戀對象竟是執迷不悟的納粹黨徒﹔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長期間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與龔澎、梁思懿成為同班同學。

《無鳥的夏天》

記述了1938至1948年韓素音的個人生活、交往史,其間同樣也穿插著廣闊的社會歷史事件。具有多重身份的韓素音及其家族得以有機會與馮玉祥、蔣介石、戴笠、劉湘、李頡人、龔澎、周恩來、毛澤東、馮亦代、葉君健、季羨林等人士交往,作品裡兼具濃厚的歷史感與文學性。

(責任編輯:王棟)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大型文獻紀錄片大型文獻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