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丁剛:中印的真正差距在哪裡

2012年11月06日07:52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字號:
摘要:一些印度學者引以為傲的民主體制,恰恰成了制約印度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

丁 剛

前些日子在曼谷接待了一名中國來的背包客,她拿了印度的簽証,就開始找廉價機票,最后訂的是從曼谷飛往印度金奈(Chennai)的航班。

“金奈是個什麼樣的城市?”她問我。我告訴她是印度的第四大城市。用印度人的比喻來說,就是“印度的深圳”,也就是印度的制造業中心。

但金奈在中國及其亞洲的知名度,與深圳相比卻相差甚遠。這是由印度的制造業如今在世界、在亞洲的地位所決定的。

印度學者談論印度與中國,往往喜歡用“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與世界上最大專制國家”這樣的標簽,我覺得如果用“世界上服務業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與世界上制造業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的標簽,可能要更貼切。

有一種說法,印度在政治制度上優於中國,遲早會追上中國的,如同我們聽慣了的童話故事“龜兔賽跑”所講述的。

但這樣的說法忘記了一點,像印度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無論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有一些路段是必須要走的,不可能跳躍過去。

世界上沒有哪個貧窮的國家是靠服務業崛起成為發達國家。從發展走向發達,必須靠制造業的積累,尤其是對印度和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沒有制造業的發展,印度和中國都無法解決那麼多人的就業,也無法提升服務業的水平。

不是什麼民主,而是制造業,才是印度與中國差距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三次產業的劃分大體上是第一產業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指工業、建筑業和制造業等,而第三產業則主要是指服務業。

根據2010年的數據,中國三次產業在GDP中所佔比重分別為10.2%,46.9%,42.9%。印度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8.2%,26.8%,55.0%。而2010年,印度制造業的增幅僅為5.1%,低於世界6.5%的平均水平,與中國近15%的發展增速相比差距更大。

如果僅從表面看,印度的經濟結構似乎要優於中國,因為印度更接近發達經濟體。通常,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為GDP的2/3或更強。

但印度的服務業是建立在前兩個產業低水平發展的基礎之上,也必然是低水平的,具有個體經營者多,法律規范差,服務質量差,以及臨時工沒有基本保障等問題。

類似問題在東南亞國家也相當普遍。因此有一種說法,說這種發展模式可以解決老百姓糊口的問題,但肯定解決不了老百姓致富的問題。靠在大街上擺攤,能擺出個現代化國家嗎?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隻有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服務業才可能提升。印度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服務業的發展,根本無法解決日益凸顯的就業問題,大量農業人口無法進入制造業,整個國民的收入也就難以提高,這已經成為印度經濟的瓶頸。

中國與印度的發展顯然不在同一個水平。中國眼下面臨的是,如何減少制造業的比重,將就業人員向更優質的服務業轉移,這是循序漸進的升級。這要比把適齡就業的人從街上的攤點或農村拉進工廠,容易得多。這段路中國的制造業早先已經走過。

從這個角度看,一些印度學者引以為傲的民主體制,恰恰成了制約印度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一個典型例子是,在印度,有關電站等基礎建設項目的議案,往往總會因為不同利益集團的扯皮,被一拖再拖。

沒有哪個外國老板願意在總是停電而公路又那麼破舊的情況下去印度投資建廠,無論這個國家有多麼民主。▲(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責任編輯: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衛星拍攝美國桑迪衛星拍攝美國桑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