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印度商店再小也雇伙計 客人買東西要排隊進

2012年10月22日10:24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不久前,印度政府決定對外資大型零售企業“開閘”,引發印度民眾強烈不滿,因為這有可能對印度零售業的支柱——小商店產生致命的影響。在印度,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鄉村,小商店隨處可見,這些面積通常隻有幾平方米的小商店卻是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地方。

客人買東西要排隊進

記者在印度新德裡第一次與小商店的親密接觸至今想來歷歷在目。那家小商店也就不到十平方米的樣子,裡面的貨物擺得滿滿當當,從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好像隨時要掉下來一樣,貨物之間隻留出一條窄道給客人,如果店裡已經有兩三個客人,下一個人就得排隊等候。

要在這樣的小商店裡找到要買的東西可不是件容易事兒,記者想買盒紙巾,但仰著頭找得脖子都酸了也沒找到。隻好求助於店裡的伙計,他抬手一指,原來紙巾和衛生紙都躲在最高層的一個角落裡。記者正愁著怎麼把貨取下來,隻見伙計不知從哪兒變出一把“鉤鐮槍”,那是一根長竹竿,上面綁著一段鐵絲,彎過來就成了鉤子。他右手持“槍”熟練地用槍頭鉤住紙巾,用巧勁兒一帶,一盒紙巾就飛了出來,而周圍其他貨物都紋絲不動,紙巾盒飛落時他用左手穩穩地接住,交到目瞪口呆的記者的手中。記者心中感嘆:這哪兒是店小二,簡直是雜技演員啊。隨后排隊交錢的時候記者也跟印度人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大家排得前心貼后背的,“呼吸之聲相聞”。從此,印度的味道通過這次購物的經歷深深植入記者的記憶。

印度普通百姓買東西都要來這種小商店。當然,印度也有跟國外一樣寬敞明亮的大型商場和倉儲超市。不過這地方一般是有車的中產階級的消費場所,離市區較遠,而且數量也有限,像首都新德裡的大超市就屈指可數,去一趟差不多得一小時的車程,老百姓隻有買大件的時候才去。平常,人們更喜歡光顧街頭的小商店,走個三五分鐘就到了,方便實惠。

小商店是零售業支柱

在印度到處可以見到這種小商店,一般都是臨街的小門臉兒,面積七八平方米,店裡貨物堆得滿滿的,通常還有一兩個貨架擺在店外面。有的還擺放了一個小櫃台把店裡店外隔開。這些小商店大多是店主利用自己的住房改造的,前面是店面,后面就是住宅。據印度朋友介紹,這些小商店多數都沒有登記注冊,所以也不用交稅。而當地警察通常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無論在富人區或貧民窟、都市或鄉村、住宅區還是商業地段,印度的小商店大多能做到按需服務。店主本身就已融入社區,成為其中一員。每一位居民的姓名、相貌和訴求,都印在他們的腦海中。店主也會根據對消費者的了解,針對性地推薦商品。人們去小商店除了能買東西,還能順便打聽些鄰居們的八卦趣聞,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

可別小看了這種小店鋪,它們可是印度零售業的支柱呢。據統計,小商店佔據了印度零售業九成以上的份額。

小商店愛起大名字

也別小看了小商店的老板,他們可是真正的老板。不管再小的店,也會雇伙計,從進貨、出貨到清理衛生,都是伙計忙活,老板就隻管收錢和指揮伙計干活就行了。這一方面是因為印度的等級制度分明,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印度的勞動力比較低廉。城裡小商店的伙計一般每個月相當於五六百元人民幣的工錢,再管食宿就行了,而鄉村則更低。

這種小商店的名字也很有特點。因為大多數是私人所有,所以店鋪的名字多是用店主的姓氏命名的,但也有個缺點就是重名的很多。有些商店名字后面還加上“某某和兒子們的商店”,這就是有點歷史的老店了,是父傳子、子傳孫的那種。在印度,幾代人守著一個小商店平平淡淡度日的非常普遍。

還有一些小商店取大名字的也挺有意思,記者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個名為“購物中心”的商店,其實裡面不過十平方米。記者還曾經見過一個大招牌,上書“世界商城”,進去一看也就隻有幾個貨架而已。

(責任編輯:朱曄)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