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釣運分裂三種路線    熱血青年分道揚鑣 

台灣“老保釣”  命運大不同

本報駐台北特派記者  王  堯

2012年09月28日00:0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9月23日在台北舉行的“保釣大游行”隊伍中,許多上個世紀70年代的“老保釣”又一次站在了隊伍的前列,林孝信(人人保釣大聯盟召集人)、王曉波(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郁慕明(新黨主席)等當年的“保釣”風雲人物頻繁被媒體追訪。

  1970年的七八月間,日本軍艦在釣魚島海域驅逐在此捕魚的台灣漁民,並宣稱釣魚島屬於日本。9月,台灣《征信新聞》(《中國時報》的前身)派遣記者雇船登上釣魚島實地採訪,升旗、刻字宣示主權。正在台大哲學系念研究生的王曉波看了報道后非常激動,寫下《保衛釣魚台》一文投給了《中華雜志》。文章開頭引述了“五四運動”的兩句話:“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11月,刊有王曉波文章的《中華雜志》傳到留美的台灣學生手中,他們決定“必須有所行動”,在全美各地成立“保釣行動委員會”。

  有“苦行僧”之稱的林孝信如今年已七旬,他向《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起當年的情形:1971年1月29日、30日,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相繼在東部的紐約、華盛頓特區,中西部的芝加哥,西部的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6個城市進行首次示威游行。3月間,旅美500位華裔學人上書蔣介石,要求保衛釣魚島。這500位學者很多都是國際級的大師,其中包括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等,對“保釣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71年4月10日第二次大游行在華盛頓特區舉行,數千人參與,聲勢浩大。

  林孝信等人創辦的《科學月刊》聯絡網對於台灣旅美學生的“保釣”運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林孝信也成為“保釣”運動的領軍人物。他說,“當時沒有電子郵件也無傳真,為保持聯系,在《科學月刊》創刊后同時出版《科學月刊工作通報》,有段時期一周出一期,形成密集且有效的留學生聯絡網,大家借此聯絡網建立了互信,讓“保釣”運動得以迅速發展。”

  林孝信表示,“1971年9月,隱約對立的釣運成員在安娜堡國是大會中激烈辯論后正式分裂,即所謂‘保釣運動’的左右分裂,會后釣運分成三個不同路線:‘左派’人士將‘保釣’寄望於正要與美國建交的中共政權﹔“右派”堅持捍衛國民黨政權﹔部分對國民黨失望的‘保釣’人士則把關注的重心放在台灣內部,形成‘保釣’運動的第三條路線。”但也有其他親歷者認為,留美學生的“保釣”運動分裂為左中右三派:“左派”認同社會主義,號召承認新中國﹔“右派”擁護國民黨當局,主張革新保台﹔大多數人屬於中間派,隻關心“保釣”,不願在政治上選邊站,在參加幾次示威游行后很快退出。

 

(責任編輯:趙鳴飛)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