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龍興春:中印仍有巨大的認知錯位

龍興春

2012年10月23日11:12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龍興春

中印1962年邊界戰爭過去已50周年,作為兩個迅速崛起的世界大國,中印關系對彼此,對亞洲和世界都至關重要。但雙方還沒有達到足夠信任,對彼此的看法存在很多錯位,導致中印地理上很近,心理上卻很遠。

對那場導致中印關系由友好轉向敵對的邊界戰爭,印度把原因歸咎於“中國的背叛”。除普通“憤青”外,印度政府高官不時“失口”將中國稱為侵略者,“中國侵略印度”成為印度官員和媒體描述那場沖突的固定搭配。印度還在歷史教科書中把中國稱為侵略者,而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表述遠較印度接近事實。“中國的背叛”成為印度社會怨恨中國情緒的最主要思想根源。

雙方對當今中印關系中主要矛盾仍存在認知錯位。一般認為,中印關系有三大矛盾,即領土問題、西藏問題和中巴關系問題。領土問題是客觀存在,雙方都不否認。但對西藏問題和中巴關系問題雙方認知完全錯位。中國認為,印度容留流亡藏人組織從事分裂中國的活動,印度雖然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但骨子裡想把西藏變成中印間的緩沖國,加之文化宗教聯系,印度認為這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印度指責中巴關系,認為是中國對印度的安全關切缺乏敏感性。中國認為中巴關系是正常的國家間關系,但印度人心中的巴基斯坦簡直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台灣,可巴基斯坦事實上並不是“印度的台灣”。

此外,印度對中國有精神優越感,中國對印度有物質優越感﹔印度認為中國沒有民主,中國認為印度的民主太亂﹔媒體論戰中,印度認為自己的媒體是獨立的,任何對中國的歪曲和攻擊都不代表政府,而中國媒體、任何反擊都代表了中國政府的立場。

事實上,很多認知並沒有多少實際支撐,它們往往緣於歷史情感、價值好惡、慣性思維或某種國際關系理論。錯誤認知本來可以通過加強交流來減少或化解,但雙方為此做得還遠遠不夠。印度簽証成為中國學者最難和最不確定獲得的簽証。印度須消除歷史教科書上對華怨恨教育,中國則應給予我們西邊這個大國鄰居更多重視。

值得肯定的是,兩國經濟界對彼此認知比較准確,因為他們從實實在在的利益出發,在不斷的實踐中做出有根據的判斷。正是經濟界正確、負責任的認知和判斷,促進了中印經貿關系的飛速發展。▲(作者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訪問學者)

(責任編輯: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