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評論>>海外看中國

美刊:中美既非盟友也非敵人

2012年11月08日10:3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摘要: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崛起或許只是長期影響國際關系的現象一個崛起的大國與一個處於主導地位的大國碰撞的最新例子,但這種解釋所忽視的那些細微差別,即使不能說比它所反映的內涵更重要,至少也具有同等的意義。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11月6日文章 原題:《中國可能不是美國的盟友,但也不是敵人》 2013年1月20日后,美國總統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各種挑戰中,沒有哪一件會比應對不斷崛起的中國更加復雜和重要。中國是一個很快就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國家,在30年內,它還將成為全世界軍費支出最多的國家。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最近指出,“對付中國”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問題”。

認真審視指導中美關系最重要的討論的基本框架十分重要。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崛起或許只是長期影響國際關系的現象一個崛起的大國與一個處於主導地位的大國碰撞的最新例子,但這種解釋所忽視的那些細微差別,即使不能說比它所反映的內涵更重要,至少也具有同等的意義。

首先,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相互作用,比之前崛起中的大國與主導大國的交鋒要多得多。

人們通常認為,美國經濟的復興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兩國間密切的經濟相互依賴性,中國的持續增長對美國也意義重大。因此,矛盾的一點是,每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競爭的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對方的狀況好壞。美國或許對於其國內生產總值很快將被超越感到不滿,但對中國目前放慢增長腳步表示幸災樂禍卻是錯誤的。畢竟正如《金融時報》所指出的,“步履蹣跚的美國經濟”是中國經濟放緩的“最顯而易見的受害者”之一,“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系如此緊密,即使其國內生產或消費發生相對較小的變化,也會對世界的另一頭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經濟值得關注的另一點是:即使它在絕對意義上超過美國,其相對的人均水平也仍將很低。因此,《金融時報》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認為,中國的崛起挑戰著“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富裕國家的觀點……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既是更富裕的,也是更貧窮的”。

鑒於中美的相互依賴性,雖然兩國間存在很多的摩擦點,但它們都承受不起成為徹底的敵人的后果,雙方對這一點都看得很清楚。

此外,兩國關系中的競爭並非只是意識形態競爭。雙方的核心價值觀當然存在顯著差異,但這種差異並不像“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民主與獨裁”的口號所代表的那樣巨大。相反,中國把國家資本主義與具有適應性的威權主義融合到一起。

與以往的崛起大國不同,中國並非一個擴張主義者。雖然中美發生軍事沖突仍然具有現實的可能性,但這並非首要的擔憂。最主要的擔憂還是經濟和外交。

中國至少在一個方面並非典型的崛起大國:它認為自己是一個歸來的大國。它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亞太秩序的核心,周邊國家曾紛紛前來朝貢。因此,當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認為,中國領導人當中存在一種對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潛在的全球霸主的真實而普遍”的判斷時,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判斷不僅僅反映了取代世界主導大國的可能性所帶來的刺激作用。

首先,它反映了一種糾正歷史偏差的信念。美國人可能認為自己稱霸世界是一個國際關系事實畢竟美國在其歷史近30%的時間裡都是世界的主導大國而中國人認為.這是不正常的、西方主導的后工業革命時期的頂點。其次,它反映了對中國終於可以一雪過去150多年來的恥辱的信心。

考慮到當前的趨勢,中美關系最終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態,既不是兩敗俱傷的沖突,也不是領導權從美國到中國的直接過渡,而是緊張而又多變的平衡。承認中國不太可能成為美國的盟友,不應成為給中國貼上敵人的標簽的理由。隨著中國在全球戰略平衡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接近美國,拋棄這一主張的願望會越來越強烈﹔而強調這一點也就越來越有必要。(作者:阿裡·維內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文慧)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黨會十八大開幕 黨會十八大開幕
  • 美國東北風暴來襲美國東北風暴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