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評論>>海外版言論

海外漢語教學,1+1>2

2012年11月11日10:3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劉 菲    字號:
摘要:海外漢語教學的資源應該共享。打通交流的通道,實現資源共享,可以形成合力,是1+1>2。

荷蘭丹華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師們組織了一次集體“串門兒”——到烏特勒支中文學校觀摩交流。這真是一個好辦法,讓老師們互相學習,使中文學校共同發展。

目前,海外中文學校普遍存在著兩種現象,一是辦學規模小。一間教室,十幾個學生就可以開學了。其教學質量的高低往往取決於一個或幾個老師。老師敬業,有經驗,有想法,則學生可以開個學中文的好頭,幾年下來,能夠切實學到一些知識。老師水平有限,則學生的流失難以避免,學校的發展難以為繼。最糟糕的是,半途而廢的學生,日后再揀起中文接著學的難度就更大了。

二是管理水平不高。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多數中文學校雖然規模不大,但其管理也絕不僅僅是招聘老師、招收學生這麼簡單。選擇教材、制定教學計劃、備課、評估教學效果、與家長建立聯系、開展輔助教學的活動……通常是需要專人去組織的。許多人的經驗証明,能講好課,不一定能管理好學校。

“串門兒”便於打開辦學思路。通過中文學校之間的觀摩和交流,在教學和管理兩方面發現自己的問題,吸取他人的經驗。這種做法值得提倡和學習。

我以為,還可以把“串門兒”的范圍再擴大一點。現在,有39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多個孔子課堂遍布於世界100多個國家。如果附近沒有其他中文學校,不妨去附近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串門兒”。孔子學院的老師大都接受過專門的培訓,擁有較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中文學校的老師可以學習借鑒﹔中文學校的老師很了解當地的風俗和文化,了解當地學生的特點,而這往往是孔子學院老師所欠缺的。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可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海外漢語教學的資源應該共享。歸根結底,不論是國家漢辦設立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還是海外華人開辦的中文學校,其主要目的之一都是教授漢語,傳播中華文化。打通交流的通道,實現資源共享,可以形成合力,是1+1>2。

(責任編輯: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環球媒體聚焦中國環球媒體聚焦中國
  • 黨會十八大開幕 黨會十八大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