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漢語

海外華人子女教育:中華“禮”學不可或缺 

2012年11月15日1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意大利歐聯通訊社11月14日發表評論文章說,有無德行是中華民族評價人格的重要依據,中華民族文化的品格在於“禮”,“禮”構成了中華文化教育的核心。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讓西方人和華人子女讀懂幾篇文章固然重要,但倫理道德的傳承更加不可或缺。

    評論摘編如下:

幾天前,清華大學彭林教授隨國僑辦講學團赴意大利講學,期間,彭林教授舉辦了一場題為《禮與中國人文精神》講座。原定一個小時的講座,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彭教授的演講超過了3個小時。彭教授從縱橫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引經據典,憶古思今,從“禮”與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關系,精辟的講述了東西文明及文化的差異,用一個“禮”字概括了中華文化的精髓。

緣何彭教授的演講如此受到海外華人華僑和廣大師生的歡迎,這裡與彭教授淵博的知識和精彩的演說不如關系,但最重要的是彭教授用一個“禮”勾勒出了海外華人久違了的中華文化之精髓,點播出了華人子女在教育問題上最突出的結症,揭開了海外華人久遠不願觸及思想深處的疤痕。

隨國僑辦講學團赴意大利講學北京海澱翠微小學的王俊茹老師在為學生講授的《梅花魂》一課時,王俊茹老師出於尊重課前向同學們征求意見,詢問了同學們的課堂禮儀。王老師最終的選擇是尊重同學們的意見。上課時,王老師首先問同學們好,向同學們深鞠一躬。而此時,座在下面的學生卻無動於衷。王老師依然笑笑開始講課。課間提問,同學們依就座著回答問題,有些同學的坐姿甚至不堪入目。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曾向筆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故事。幾個月前,筆者的朋友曾向自己的女兒發了一次火,說了一些過重的話,從此女兒便在不理父親。當父親討好女兒,並表示向女兒賠禮道歉時,女兒竟然說,請以后不要再騷擾我。或許大家會認為,此案例在海外華人家庭教育中只是一個個案。其實不然,現實生活中海外華人的“禮”與“孝”正在逐步被西化思想所淹沒。

中華民族自古乃禮儀之邦,幾千年的文明史,靠一個“禮”造就了大中華萬邦來朝的輝煌。眾所周知,《弟子規》是中國人必不可缺的啟蒙讀物,“規”其實就是禮儀,就是為人處世的規范。孔夫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規》是對孔子的話詳細解讀,曰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其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源頭和精華。

中華文化史就被稱為禮儀文化,更確切的說,“禮”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曾這樣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那究竟什麼是禮呢?《禮記·禮運》曰:“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事,協於分藝。”《左傳》又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在意大利演講時,也曾引用了《禮記·曲禮》中的一段話,“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知自別於禽獸。”

禮與非禮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正確和錯誤判別的標准。韓愈在《原道》之作中稱:“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返本歸源,再回到《禮記·樂記》的話:“禮者,天地之序也。”這其中道出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綿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諧萬古,迄今成為世界人類史上沒有中斷的唯一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已經不在是一句口號。當然,讓華人子女或西方人認識中國字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但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播決不僅僅是認識幾個中國字那樣簡單,傳播中華文化更應側重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禮”的精髓。

有無德行是中華民族評價人格的重要依據,中華民族文化的品格在於“禮”,“禮”構成了中華文化教育的核心。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讓西方人和華人子女讀懂幾篇文章固然重要,但倫理道德的傳承更加不可或缺。試問一個不能孝敬父母的人,哪怕他有再多的學問又能為社會做些什麼呢?有才無德隻能殃及社會、禍害他人。故爾,傳播中華文化首先應該講好“禮”學,讓海外華人子弟多學學《弟子規》,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應該是極大的幸事。

(責任編輯:王棟)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歐洲罷工交通受阻歐洲罷工交通受阻
  • 珠海航展空中獻技珠海航展空中獻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