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創投

商家降價促銷引爆網購熱情,價格虛虛實實如同霧裡看花 

電商大戰帶來多少實惠?

2012年11月16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成慧    字號:

  網上購物,已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雙十一網購,人們的消費熱情和消費力超乎想象。可是眾多電商令人眼花繚亂的促銷宣傳,也經常讓消費者一頭霧水。拉動消費,不光需要消費者的消費熱情,更需要規范的購物環境和商家的誠信服務。

  價格:虛實之間藏貓膩

  在選購商品時應進行充分對比,時刻擦亮眼睛,切勿“聽信”電商網站上的“一面之詞”

  “本以為自己撿到了大便宜,沒想到還是被忽悠了。”浙江杭州的消費者吳女士向記者反映,上個月她網購了一件五折優惠的某品牌運動服,豈料收到衣服后,吊牌上標注的價格比網站上公布的價格低了200多元。吳女士對自己這次超值的購物表示很懷疑。

  “‘買的不如賣的精’,網上購物貓膩太多了,以后還是去大商場保險。”吳女士無奈嘆息道。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國內電子商務服務企業達38780家,同比增長8%。據商務部統計,2011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5.8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2%,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2.5%。但總體上看,目前電商尚處於不成熟階段。

  在電商網站名目繁多的促銷大比拼和頻繁的價格戰中,先漲后降、高標低折、虛構原價等花樣層出不窮,價格虛虛實實如霧裡看花,讓不少消費者大呼“上當”,一些狂轟濫炸的促銷優惠名不副實。

  從8月中旬開始,京東、蘇寧和國美在大家電領域聲勢浩大的價格“三國殺”就被稱作是一場經過彩排、吆喝的“電商大戰”,降價促銷實則暗藏貓膩。

  據一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此輪價格戰前夕,京東商城大家電品類商品中有近50件悄然提價,蘇寧、國美等商家的商品價格“水分”也不少。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認為,一淘比價揭示了本次價格戰“先提價、再降價和缺貨顯示”的潛規則,促銷中消費者並沒有得到多少實惠。

  9月初,國家發改委分別調查京東、蘇寧、國美,初步認定價格戰中有電商促銷宣傳行為涉嫌虛構原價、欺詐消費者。

  荊林波認為,花樣百出的虛假價格促銷,從短期看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長此以往不僅將使電商企業陷入畸形拼價的惡性競爭,而且有損消費者網絡購物的信心,對電子商務市場的商業環境和商業信譽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他建議,在消費者提高維權意識的同時還需要中介組織,特別是消協、電子商務協會加強監管和行業自律,共同推進我國網絡消費環境的改善和規范。

  商品:真假難辨是非多

  價廉物不美,商品真假難辨,退貨無門多吃“啞巴虧”,成為很多消費者的“心病”

  湖南長沙的王女士最近在淘寶上買了一雙涼鞋。讓王女士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收到涼鞋后試穿不到一天,不僅鞋面開膠,就連鞋跟也出現鬆動。無奈之下,王女士跟賣家溝通要求退貨,卻被賣家以涼鞋已經穿過為由拒絕。

  在與賣家多次溝通之后,對方終於同意退貨。不過,賣家要求王女士出具一份權威單位的質量檢測報告。這可讓王女士犯了難:“去哪裡開具質量檢測報告?價格會不會比鞋價還貴?”一番思量之后王女士隻好作罷。

  物美價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進入電子商務市場。然而,像王女士這樣,網購遇到質量問題后因退換貨困難而吃“啞巴虧”的消費者並不在少數。“賣家不急買家急”,賣家以各種理由拖延時間﹔消費者舉証能力有限﹔發生消費糾紛后,按照我國訴訟管轄權中“原告就被告”原則,異地投訴成本高等問題,已經成為消費者維權道路上的“攔路虎”。

  在今年央視“3·15”晚會上,網絡購物投訴量在消費領域中排名第一。商品質量與描述不符﹔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買送修分離,售后服務難保障﹔退換貨限制多等問題的投訴較為集中。

  與消費者維權成本高相對的是商家違法成本低。“相比實體流通渠道,電子商務網站投入小,渠道建設成本低,在維護商戶信譽方面缺乏動力。”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李智表示,交易平台虛擬、賣家身份隱蔽、監管技術手段相對滯后、電商違規成本低是造成目前電商市場魚目混珠,假冒偽劣頻發的重要原因。

  李智認為,網上購物質量問題日益凸顯,需完善評價機制,特別是退貨后的評價機制亟待實施,而規范電商市場秩序的根本之策是完善電子商務領域的立法規范,有效監管電子商務市場,提高電商的違法成本。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導購與維權專家姚建芳建議,消費者在網購時盡量選擇有資質、信譽高的大型正規電子商務網站,同時注意保存聊天記錄、消費憑証、購物發票和三包憑証等,發生糾紛時應及時維權。

  為促進電子商務市場規范發展,政府部門已經加快相關標准建設。《網絡商品交易及服務監管條例》已被列入國務院“二類立法”計劃。此次立法聚焦電子商務市場准入、虛擬商品交易規范、網絡消費糾紛管轄權、消費維權等消費者關切的方面。電子商務領域的有法可依,有望推動電子商務市場走上有序、健康的發展軌道。

  支付:釣魚網站敲警鐘

  一些山寨網站冒充正規購物網站,消費者一不留神,就成為“上鉤之魚”

  近日,北京的消費者周女士逛商場時看上了某國際名牌包。她在網上選定了一家價格便宜的代購店鋪,在與賣家商定細節時,對方聲稱網絡故障建議轉賬支付。周女士不疑有他,遂進行了網上轉賬支付。

  “付款成功后賣家就下線了,賬號中卻沒有本次交易記錄,這才知道遇到了釣魚網站。”周女士趕緊與對方聯系,但客服電話始終打不通。“6000多元就這樣打了‘水漂’!”周女士十分氣憤。

  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台監測顯示,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虛假購物網站乘機撈金,“黃金周”儼然成了“黃金劫”。調查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31.8%有網絡購物經歷的網民曾碰到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遇騙網民規模達6169萬,其中損失額超過500元的達39.7%,估算每年因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給網民造成的損失不低於308億元。

  一些不法分子偽造與真實網站極其相似的釣魚網站,並利用搜索工具發布低價廣告,或通過聊天工具發送釣魚網站鏈接進行推廣,消費者進入此類假網站頁面支付購買之后,往往錢財兩空。而制作釣魚網站成本低廉,商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網站很快就會關閉,消費者投訴無門。

  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家偽造的支付頁面中動輒出現“系統錯誤”、“系統升級”、“網絡故障”等提示,要求消費者在轉賬頁面輸入激活碼進行賬戶激活,或進行再次支付,如此,消費者損失更甚。

  電子支付安全警鐘頻敲,如此暗礁重重,誰之責?誰之過?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非法電商借新興技術出花招,耍手段,利用系統或管理漏洞千方百計誘惑消費者﹔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麻痺大意,稍不留心就成為“上鉤之魚”。例如,一些消費者貪圖便宜,任意接收並運行陌生人發送的網絡鏈接或文件,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消費者網購時一定要選擇誠信度高、售后服務健全的大型正規購物網站,特別要警惕聊天工具中的‘低價商品鏈接’或一些網站上打著‘特惠’、‘有獎’等旗號的彈窗廣告,打開后要仔細甄別網址和網站頁面真偽。”姚建芳建議,消費者最好選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不輕信商家“線下付款”的理由,避免錢財兩空。

  電子支付是電子商務活動中完成商品交易的重要一環,其安全問題不可小覷。商務部《關於“十二五”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對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和經營主體開展信用評價與認証服務。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也逐步有序推進“誠信認証服務工程”,為合法電商平台授予“誠信榮譽電子簽章”標識,既保護合法網商避免被不法分子釣魚、復制,又為廣大網民有效識別合法電商平台提 供有力保障。截至2012年9月底,已有187家單位成為“誠信示范企業及單位”。

  與此同時,消費者也應做好網購功課:定時、及時地升級更新殺毒軟件,最好安裝專業反釣魚安全軟件﹔在進行電子支付時,切忌麻痺大意,盡量選擇正規購物流程,多方核實后再進行操作,一旦發現可疑行為,應立即停止支付,並及時報警。

(責任編輯:姚麗娜)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新中央政治局常委新中央政治局常委
  • 民航客機透明機艙民航客機透明機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