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國際

不平等正在毀掉資本主義

2012年11月26日10:1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21日文章】題:不平等正在毀掉資本主義

人們普遍認為,2008年至2009年的危機是由於銀行借貸過度引起的,而經濟無法完全復元是由於銀行資產負債表“破產”而拒絕放貸。

傳統觀點:銀行放貸過度

但弗裡德裡希·哈耶克及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追隨者更青睞的經典故事卻是這樣:在危機前夕,由於央行特別是美聯儲提供的資金成本過分廉價,銀行向借款人借出的錢比從儲戶那裡籌得的資金更多。坐擁大量央行資金的商業銀行為許多不良投資項目放出貸款,同時金融創新工具激增(特別是衍生工具激增),助長了放貸狂潮。

當美聯儲最終上調利率,叫停這股花錢熱潮時,這一倒金字塔式的債務模式終於坍塌。(美聯儲將其聯邦基金基准利率從2004年的1%上調至2006年的5.25%,到2007年8月一直維持了這一利率。)因此,房價崩盤,多家銀行成為“僵尸銀行”(其負債遠遠超過資產),並且也令借款人破產。

現在的問題似乎是重新啟動銀行貸款。那些不願借貸、元氣大傷的銀行必須以某種方式“恢復健康”。這正是美國和歐洲推出龐大銀行救助計劃,隨后又推出多輪“量化寬鬆”政策,央行印刷鈔票,通過各種非正規渠道輸入銀行體系這一切做法的目的所在。(哈耶克的追隨者反對這種做法,認為由於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信貸過度,因此放鬆銀根無法解決問題)。

全新觀點:人們過於“貪婪”

然而,還可以採取另一種觀點,即對信貸的需求而非供給才是經濟的關鍵驅動力。畢竟,在有充足抵押物的情況下銀行必然會借貸﹔而在危機前夕,房價上漲恰恰提供了充足的抵押物。換句話說,對信貸的需求導致了信貸供應。

這在某種程度上對危機的根源問題提供了不同視角。罪魁禍首並不在於掠奪性的貸款人,而是輕率的或被蒙蔽的貸款人。所以問題在於:為什麼人們想要借這麼多?為什麼在經濟衰退前的日子裡家庭債務佔收入的比例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問題根源:收入分配不均

讓我們承認人是貪婪的,他們想要的東西總是超過他們所能負擔的。那麼,為什麼這種“貪婪”會如此瘋狂地表現出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著眼於當時的收入分配情況。世界愈來愈富有,但國家內部的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平等。過去30年來,盡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出現增長,但收入中位數一直停滯甚至下降。這意味著,富裕人口攫取了生產力增長的巨大份額。

那麼,在這個標准不斷上升的世界中,相對貧窮的人口做了什麼去“跟上鄰居的腳步”?他們採取了窮人的一貫作法:背負債務。在過去的時代,他們從當鋪抵押貸款,現在他們從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借貸。因為他們的貧窮僅僅是相對的,房價又不斷上漲,債權人很高興看他們在債務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解決辦法:政府出面救市

個人認為,對於盡管央行一直在輸送資金,但商業銀行尚未再次啟動借貸,經濟復蘇逐漸消失的現象,這一觀點比傳統觀點能作出更好的解釋。正如債權人在危機發生之前沒有強制公眾借貸一樣,現在他們也不能強迫負債累累的家庭繼續借錢,或者強迫企業在市場持平或萎縮之際貸款擴大生產。

簡言之,經濟復元不能僅靠美聯儲、歐洲央行或英國央行。經濟復元需要財政政策制定者的積極參與。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的不是終極救市的貸款人,而是終極救市的消費者,扮演這個角色的隻能是政府。

如果已然債台高筑的各國政府認為它們無法再從民間借貸更多資金,那它們應從央行貸款,並將額外資金花在公共工程和基礎設施項目上。這是我們拉動西方各大經濟體前進的唯一方法。

然而,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再讓這個使如此多國民收入與財富堆積在少數人手中的體制繼續下去。協調一致的財富與收入再分配往往對資本主義的長期生存至關重要。我們可能會再次受到教訓。 (作者英國沃裡克大學政治經濟學榮休教授、英國上議院議員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

(責任編輯:劉猛)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殲-15完美演繹殲-15完美演繹
  • 美國游行慶感恩節美國游行慶感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