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新华网评:“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只是一件马甲

侯文坤

2012年10月15日14:2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自今年9月以来的为“老年痴呆”正名活动渐入尾声。卫生部近日表示,老年痴呆症规范名称应是“阿尔茨海默病”,这为喧喧嚷嚷近一个月的讨论划上了句号。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面对这一学术味道颇浓的新名字,有人认为其消除了原本的歧视色彩,值得肯定;也有人认为其过于生硬,担心换汤不换药;还有人认为不必过多纠结如何取名,而因给予更多实在的关爱。对此种种议论,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而据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痴呆患病率为4.2%,平均每年有30万新发病例。 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数据,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个更名活动似乎略显有些单薄了。
 
    相比之下,有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如日本在2004年12月将“痴呆症”更名为“认知症”后,同时修订了涉及改用语的相关法律。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于次年4月启动了一项10年计划,培养“认知症”援助医生,建立成年人监护制度……借“更名”的契机推动了该国关爱老年痴呆患者事业的发展。
 
    如果说换个名称是为了营造更具人文关怀的话语环境,那么更名背后关爱老年痴呆工作的规划和保障制度的细化、完善和落实,恐怕才是这一切期待改变的基础与支撑。“更名”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同就算改个姓名,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一样,关键还在于有实质内容作为支撑。
 
    一个名字背后蕴含一种理念,而辅之以相应制度措施,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践行。既然名字变得更为专业和学术,措施也应当凸显出专业性来,及时配置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借以扬起社会责任感,促进预防、治疗研究,明确制度、责任与人员,这些才是重中之重。(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任编辑:李文慧)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