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北青報:醫學博士為何拒醫臨終父親?

2012年05月21日11:1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日前,得知父親身患惡性腫瘤晚期的陳作兵,把父親送回了浙江諸暨老家。他是浙醫一院毒理專家、醫學博士,他沒有選擇放療化療,而是讓父親安享最后的人生,還向母親交代,萬一父親出現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採取積極的搶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適當作鎮靜催眠讓父親安詳地離開人世。
 
講倫理,醫學博士陳作兵拒絕醫治臨終父親,是忤逆不孝、有悖公序良俗的。首先,不管病人得了什麼病,隻要尚存一口氣,隻要能多活幾天,家屬一般都會傾盡所有為其治療。這是中國人治病慣有的邏輯思維。其次,讓父親的生命延續一些時日,醫學博士是有這個條件的。
 
但從醫學角度審視,醫學博士拒絕醫治臨終父親,或許更符合科學的態度,更講人性。因為他是醫學博士,深知給臨終父親動手術、放療意義的式微,除了增加痛苦外,無益於病情的扭轉,更何況,那樣病人死得也沒有尊嚴。
 
病人已經無可救藥,還要不要繼續救治?這的確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醫學博士陳作兵用他的選擇挑戰了傳統的觀念,讓人們了解到了另一種可能——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就可以放棄治療,讓他死得有尊嚴。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大多人都有生的強烈欲望,但一旦不幸得了不治之病,所有的醫療手段都成為徒勞時,是讓病人死得痛苦、沒有尊嚴,讓臨終的病人更多地花掉活著人的錢、讓家屬走向貧窮,還是像醫學博士對待他的父親那樣,選擇放棄治療?筆者認為,醫學博士的放棄其實並不殘忍,相反,可以視之為對患者的尊重,對家屬也是一種解脫。
 
醫學博士拒絕醫治臨終父親的話題實在過於沉重,他的選擇需要突破倫理和世俗的羈絆,也需要法律的支撐。但願醫學博士拒絕醫治臨終父親這個“特例”能引發我們的思考,並在實踐中有所突破,讓更多的醫療資源不再浪費,讓活著的人好好生活,不因為救治已無可救藥的病人而傾家蕩產。惠銘生(山東 職員)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