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光明日報:莫讓“撤點並校”傷害鄉村孩子

2012年05月21日11:20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胡印斌
 
5月17日,《中國青年報》以“鹼北村‘教育逆動’”為題,報道了黑龍江省林口縣鹼北村的義務教育現狀。該村距離最近的縣城約85公裡,距離最近的鎮17公裡,地勢偏遠,四面環山,撤點並校的浪潮卻並未被山巒阻隔。2007年村裡的“完小”——鹼北小學被撤並,但在村民要求下,作為教學點留存。盡管條件簡陋,村民還是願意把小點兒的孩子放在這兒。
 
鹼北村的村民們願意留住村裡的小學,只是出於一種簡單朴素的想法,為了讓小不點的孩子少受些寄宿的罪,為了讓本不寬裕的家庭不至於有太大的經濟壓力。至於那些“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教育公平”之類的宏大說法,對於他們則遙遠得很、陌生得很。“教育逆動”雲雲,在村民們看來,其實更像是一種常識的回歸。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常識呢?我們可以通過記者對鹼北村的觀察,羅列出一些細節來。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連鞋帶都不會系,寄宿實在超前﹔村裡200多戶人家大都是老人孩子,缺錢、缺力氣,很難走出村庄很遠去上學、去接送﹔在鎮上上學的孩子吃不好、住不好,被叫做“小叫花子”,每次周末回家,一下車就哇哇大哭……
 
不要小瞧這些細節,更不要動輒用“教育質量”、“規模辦學”之類的大詞遮蔽這些細節。其實,每一個細節背后,都對應著教育的一些規律性問題。系鞋帶很不起眼是吧?規律告訴人們,過早的獨立生活不僅不能養成良好習慣,反而會留下慘痛的記憶陰影﹔設施齊備的校舍好是好,不過對於收入微薄的農民而言,“就近入學”更為重要﹔寄宿小學生被稱為“小叫花子”,僅僅是管理的問題嗎?沒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何來智商和情商的充分發育?
 
客觀地講,推行多年的“撤點並校”在硬件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建樹有目共睹。只是,一項涉及全局的政策措施,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應該允許出現一些個別情形。畢竟,政策所面對的是千差萬變的社會現實,是不同層次的發展狀況。如果總是習慣於“令行禁止”、“一刀切”,無疑會出現削足適履的不良反應。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到2009年,全國農村小學數量減少一半多,平均每天減少64所。事實上,“撤點並校”的不良后果已經有所呈現——鄉村教育生態持續惡化,鄉村文化氛圍日漸稀薄,很多鄉村少年甚至又陷入失學的窘境。
 
宏大的教育規劃一旦脫離了具體的社會環境,很容易成為傷害教育的利器。惟願有關方面順應鄉村教育的現實,還鄉村孩子一張方便安穩的書桌,而不是沉湎在宏大規劃的暢想中,忽視了最關鍵的人的因素。要知道,教育的主體本來就是人,是一個個鮮活的、具體的生命個體,哪怕他們散落在大山深處、鄉村農舍,他們都是教育應該覆蓋的孩子。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