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要論

中青報:愛情浪漫輸給現實? 物質年代的相親買賣【2】

2012年10月31日10: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你已經是碩士了,得找博士了,博士怎麼好找呢?

這場機關鵲橋聯誼會有將近100人參加,但袁妮並沒有打算從中帶走一個如意郎君。她從英國碩士畢業參加工作還不到一年,外表上看仍然像是個留著蘑菇頭的大學生。當在體制內工作的叔婆鄭重其事地把入場券交給她時,她只是覺得“搞笑”和“好玩兒”。

她甚至大咧咧地穿著T恤走進了相親現場。然而,大堂裡光亮得像鏡子一樣的大理石地面與會場裡踩上去很有厚度的高級地毯都讓她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我來自清華大學。”一位男士的自我介紹引來了一片“哇”聲。另一位30歲左右的參與者則老練地調動著女同胞們上台表演的情緒:“既然大家都是為了這個目的來的,就不要有什麼放不開的嘛。”

袁妮覺得尷尬不已。她拎起包,落荒而逃。

事實上,自打踏入社會,她就沒少遭遇這樣的尷尬。

“妮妮,你要趕緊找!你已經是碩士了,得找博士了,博士怎麼好找呢?”在老家打來的長途電話裡,外婆反復叮囑。

她的第一個相親對象是個“優質銀行男”,比袁妮大五六歲,在相親領域頗為老練。一頓飯時間,他旁敲側擊地詢問了袁妮在老家住城區還是鄉下,平時穿什麼牌子的衣服以及工作狀況等問題。

“我有種被默默估價的感覺,特別不爽。”

而袁妮關心的問題恰恰相反,她想與對方分享關於旅行和讀書的事情,但說起這些,“銀行男”的回答大多只是“嘿嘿嘿”的笑。

在整頓飯局裡,唯一令袁妮眼前一亮的瞬間是,“銀行男”說自己一輩子都很順利,讀書成績好,工作好,但有時候會懷疑“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是我唯一覺得他像是有個性的一句話。”袁妮回憶。

在她的單位裡,同事劉暢的相親經歷更具有典型意義。她是名校畢業的知識女性,對愛情有著美好憧憬。從23歲算起,她已經有了將近3年的相親史。

在劉暢的印象裡,大部分相親過程都大同小異:先講家庭條件,再談單位收入,如果有北京戶口或者是黨員,也被當成重要的比較優勢。“前三腳”踢開后,偶爾會有介紹者補充一句“人挺好的”或者“相貌如何”,結束語則是“他也多大多大了,挺著急結婚的。”

在劉暢看來,大部分時候,相親對象從見面到確定關系的“忍耐時間”是三頓飯,“見了三次,你還對他沒有明確表示,會覺得你好過分啊”。著急了,就發來短信,“我覺得你條件挺適合結婚的,行不行”?

“我特別受不了‘適合結婚’這個詞,就像做拼圖一樣。你可以說不喜歡我對我沒感覺,但什麼叫行不行,行就行,不行就拉倒,你這是議價呢?”劉暢覺得,相親這事兒被物化得“挺可怕”。

在相親時代,她的堅持被很多人視作“異類”。見面前,她總會問介紹人“這人有意思嗎?”“什麼性格?”介紹人則會鄭重其事地告訴她“這個不重要”。

“他們會反問我,什麼叫好玩兒?什麼叫有意思?”劉暢說。

這個相親世界有它自己的運行法則。劉暢的一個老同學,做生意發財成了小老板。他在交友網站辦了一個白金卡,很快就找到了中意的女朋友。

白金卡還沒過期,他扔給了一個被自己看做“屌絲”的男生,“你接著用吧”。

社會很多方面都讓我們不安全,所以我們不得不選擇一張安全牌,如果想去真愛,成本太高了

幾次相親下來,袁妮覺得“膽戰心驚”。但熱心的叔婆仍然希望為小姑娘尋覓一個中意的對象。每回袁妮到家中做客,叔婆總要先擺上一盤水果,盤算盤算她的終身大事。

“做生意的你可能不喜歡,工程師你喜不喜歡啊?我覺得跟你最合適的,還是要去文化部找找。”叔婆對社會看得透徹,“做金融的也很好,可以考慮啊。哎呀不過現在做金融的都已經有對象了,人家現在的小姑娘啊,瞅得可准了”。

許多年前,人們面臨的選擇並不多。但是如今,隨著這個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與人們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選擇配偶的過程某種意義上將決定未來生活的質量。

“婚姻在中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積累資源的方式。”在一本研究中國“剩女現象”的書中,作者羅珊娜·雷克指出。這似乎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相親時代,與愛不愛相比,能不能通過兩個家庭的結合達到某種理想的生活水平似乎才更加重要。

更確鑿的佐証出現在《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中:近八成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超過4000元才適合談戀愛﹔受訪的90后大學生則大多持“無房不婚”的觀點﹔而在理想相親對象的選擇中,“公務員”這一職業佔據了絕對優勢。

在不同的權力網絡裡,相親模式有不同的運行規律。在北京市某區法院工作的王敏今年28歲,漂亮、聰明,仍是單身。她所在的單位曾經組織過一次聯誼活動,對象來自同區公務員系統。但有女同事私下抱怨:“區的?至少得到北京市公務員系統吧。”

“為什麼選擇相親這個通道?因為除了它是可見的,其他的通道似乎都堵住了。福利制度、高等教育給我們的保証太少了。社會很多方面都讓我們不安全,所以我們不得不選擇一張安全牌,如果想去真愛,成本太高了。”王敏說。

但這個愛看話劇、喜歡讀野夫的書的女孩仍然用力抵抗著現實,“婚姻是大路貨,愛情才是奢侈品。”她說。

最近,又有一個條件出眾的男孩子出現在王敏面前。坐在家裡,她打開一本叫做《淘到個好老公》的書,那是媽媽送給她的禮物,翻開第一頁,每個條件都能打對勾,翻到第二頁,赫然寫著“最重要的是兩個人相互吸引”。

“完了,這就是1和0的關系。”她啞然失笑。在好友圈的微信群裡,她這樣求助:“有感覺的有硬傷,沒硬傷的沒感覺,怎麼辦?”

“沒愛情結什麼婚?燒完美好青春換一個老伴兒?”群裡一個好友這樣回復,她在電視台做主持人,今年29歲,也是單身。

王敏期待自己能找到理想伴侶,但是她也知道“時間並不多了”。

“如果到30歲以后,我需要跟一個人結婚,他符合所有的條件,僅僅是我不夠愛他。我想我仍然會跟他結婚。”她說。

最后,當被問到她還算不算是個理想主義者時,她嘆了一口氣說:“很遺憾,不算了。”

與她相比,袁妮的生活已經發生了改變——她有了新男友,是初中同學,正在外地讀研究生。如果說美中不足,那就是她如今已經不大敢去總愛給他介紹對象的叔婆家做客了。(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袁妮、劉暢、王敏為化名)(記者 林衍)

(責任編輯:張岩、鄒雅婷)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中國海軍東海演習中國海軍東海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