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要論

中青報:愛情浪漫輸給現實? 物質年代的相親買賣

2012年10月31日10: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焦慮的母親告訴女兒要多參加相親活動,在一個她還“值錢”的年齡。

□相親對象從見面到確定關系的“忍耐時間”是三頓飯,“見了三次,你還對他沒有明確表示,會覺得你好過分啊”。

□在相親時代,與愛不愛相比,能不能通過兩個家庭的結合達到某種理想的生活水平似乎才更加重要。

攥著印有“機關鵲橋聯誼”字樣的入場券,25歲的袁妮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集體相親活動。

見面地點在一家擁有歐陸裝修風格的四星級大酒店。入口處,站著兩位穿著入時、燙卷發的“中年阿姨”,一望而去有種“事業單位的威嚴”。她們的任務是督促每位來賓填寫一張巴掌大的卡片。上面的問題簡單極了:哪裡工作?有沒有北京戶口?月收入多少?

作為交換,袁妮可以從中年阿姨手裡獲得一個紅底黃字的號碼牌——將號碼牌挂在胸前,才能進入相親現場。

在中國,浪漫往往輸給現實﹔相親很大一部分已經變成商業交易

袁妮坐在舞台下,打量著輪番上台的單身漢。按照規則,他們要先在舞台上走段“貓步”,雖然看上去更像是“幾根柱子在眼前挪動”。大屏幕上不斷變化的大頭像與似乎永遠不變的“碩士、有房、有車”等個人信息構成了某種穩定的結構。

在中國現代相親市場裡,袁妮只是成千上萬年輕人中的一個。每一天都有單身男女在婚戀網站注冊,而相親機構中的翹楚甚至擁有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的實力﹔一檔相親節目曾一躍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

30余年來,市場經濟重塑了這個國家的面貌,而相親這種古老的傳統也擁有了某種商品的味道。就像要在股市中選擇一隻績優股一樣,人們熱切地期望能夠從市場中找到最好的那個人。

“愛情緊緊地同實用主義糾纏在一起”,米娜·伯裡-坦森在上海生活了13年,是一個來自紐約的作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曾經講起,“我經常在街上看到母女倆,聽到她們的對話,‘他條件怎麼樣?有房子嗎?有房貸嗎?’”

一名今年26歲的女記者3年前剛到北京時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與相親對象見面前,對方的父親要求先見一見她。那是個洗浴中心的大廳,大叔穿著體面的西服,腳上卻套著雙藍色拖鞋,露出裡面大紅色的襪子。

談話開門見山,大叔毫不兜圈地問了買沒買車、有沒有北京戶口這樣的問題。

“那麼,你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大叔繼續追問。

“2000塊。”為了結束這場“糟心”的對話,女記者給出了一個令大叔“糟心”的回答。

果然,相親到此為止,大叔的兒子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

無論是在上海的人民公園或者北京的中山公園,都不難找到蜂擁而至的家長。他們捧著印有子女照片的征婚簡歷,在幾百張並排的征婚海報前反復挑選,而每一張海報頂部所列明的條件或要求中,都會清楚地寫明,判斷合不合適的首要標准,往往是收入、財產或戶口這樣的外部條件。

《中國式離婚》的作者王海?曾經在她的微博上轉述了一個焦慮的母親的故事。這位母親告訴她女兒多參加相親活動,因為她還在一個“值錢”的年齡。

“在中國,浪漫往往輸給現實﹔相親很大一部分已經變成商業交易。”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這樣評價中國式的相親熱潮。

一個報名參加了中國相親節目的外國人的故事或可成為佐証。在節目現場,穿著緊身褲與條紋襯衫的主持人問他,喜歡哪種類型的姑娘。他在回答裡小心翼翼地強調了獨立的個性和文學品味。但在剪輯后的版本裡,他的答案隻剩下一句——“我喜歡豐滿有曲線的女人”。

(責任編輯:張岩、鄒雅婷)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中國海軍東海演習中國海軍東海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