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留學

專訪海智辦副主任方進:讓科技人員立足海外為國效力

2012年11月05日09:4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張雪花    字號:

人才是第一資源。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迫切需要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開發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近年來,中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力度不斷加大。與公眾較為熟的國家“千人計劃”相比,中國科協實施的“海智計劃”(全稱“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劃”)公眾了解相對較少。2004年啟動實施“海智計劃”至今進展如何?與千人計劃相比,它有什麼特點?海外專家為國家服務的主要形式有哪些?近日記者專訪了海智辦副主任方進。

方進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海智計劃不改變海外專家的工作、學習,生活現狀,主要是利用其回國探親、參加學術會議、出差旅游等機會為國家做一些事情。也就是說,海智計劃重在促進海外智力為國服務,目的不是把人引回來。

“海智計劃”目的不是把人引回來

記者:“海智計劃”是如何發起的,能否介紹一下當時的情形?

方進:海智計劃啟動實施於2004年。作為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國科協考慮以鬆散的組織形式把海外的科技人員納入到中國科協聯系的范疇裡面。在時任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和書記處第一書記、黨組書記張玉台直接關心領導下啟動了“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劃”,目的就是響應和落實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具體倡議和執行海智計劃工作的是張建生,他是80年代后期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現任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部長、海智計劃辦公室主任。盡管錯過了國家經費年預算,但是張玉台書記還是推動科協撥款50萬元先行先試。當時海智計劃第一輪工作就是把科協和海外35個科技團體的聯系建立起來,所有的科技團體無論大小均平等參加。海智計劃初步的組織、聯絡結構由此建立起來。

記者:與國家千人計劃等相比,“海智計劃”有什麼特點?

方進:海智計劃旨在發揮中國科協的橋梁作用,同海外科技團體及科技工作者建立經常、密切、暢通和便捷的聯系,動員他們為促進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也就是說,海智計劃重在促進海外智力為國服務,目的不是把人引回來。其不改變海外專家的工作、學習,生活現狀,主要是利用他們回國探親、參加學術會議、出差旅游等一些機會為國家做一些事情。

時任中國科協主席、“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在跟海外朋友一起座談時,曾勸海外專家不要回來,他說,如果這些專家回來,他們在海外的一些突出優勢就沒有了。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比如說海智計劃專家嚴晉躍,他是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有著諾貝爾化學獎的提名權,中國人能在歐洲的大學裡做到終身教授,很不容易。如果徹底回國,他在海外積累的很多資源優勢就會日漸失去,而海外最新創新的一些東西恐怕也就很難及時了解。

當然,也有一些海外專家看好中國發展,做著做著就回來了,比如醫療器械專家馬啟元加入海智計劃后,一邊做海歸企業調研一邊自己創業,現在企業落戶泰安,做得非常成功,自己也入選了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海智計劃積極“對接”國內發展需求

記者:“海智計劃”有著怎樣的工作機制?海外專家為國服務的形式有哪些?

方進:海智計劃每年舉行一次聯席會,一方面海外團體報告一年來開展為國服務的情況,另一方面海智辦也向各海外團體通報國內各個地方科協開展海智計劃工作的情況。除此之外聯席會還要求國內地方科協談一下他們對人才、對技術項目方面的需求。聯席會是海智計劃參與各方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

海智計劃的另一個重要活動就是每年開展幾個專項調研活動。海智計劃專項調研從2008年開始做起,源於青海。當時針對青海水源缺少、草場退化、生態環境脆弱的現狀,當地科協與海智辦一同約邀海內外專家作了生態能源環境專項調研,提出實施了太陽能提水灌溉改善天然草場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逐步將此項調研擴展到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此外,海智辦還先后開展了海歸企業創新能力、海外技術引進、和諧社區、醫藥衛生健康等方面的調研,並且每次做完調研會形成一個建議,比如在雲南完成調研后,分九個專題對雲南生態、湖泊、濕地、林業等方面發展提出了建議,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切實幫助。

請海外專家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建議和意見,是發揮海外高層次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說,請他們對中國的養老制度、環境保護、能源戰略、應對氣候變化等提出建議。幾年來我們收到的建議有300多項,不少頗有見地的建議通過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建議這一渠道報送到中央。

記者:能否為我們具體介紹一個專項調研的成功案例。

方進:就以青海生態能源環境專項調研為例吧。青海位於中國西部,水源缺少、草場退化又有生態保護限制,農牧民生活貧困為爭水草常有爭端,為此當地科協與海智辦一同約邀一些海內外專家幫青海發展提供建議。其中有一位搞能源的海外專家嚴晉躍,也就是以上提到的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他在青海作了考察之后,就考慮青海太陽能充足,能不能利用太陽能解決電力管線不能及的問題,有了電就可以把地下水抽上來,通過噴灌解決水的問題。當時同去調研的還有國內水資源專家、院士王浩,他了解青海水資源情況,覺得嚴晉躍的方案可行。由此,兩位專家連同研究灌排專家高佔義聯合向亞洲銀行申請了一個示范項目,即太陽能提水灌溉改造天然草場項目,項目實施以后效果非常明顯。現在不隻青海省推廣了這一做法,內蒙古、寧夏、甘肅等有著同樣問題的地方也都做了推廣。

這個項目成功的意義是巨大的,一是解決了生態問題,改善了草場﹔二是幫助了農牧民致富,緩解了農牧民之間因爭水產生的矛盾,因此這個項目在生態建設、建設節水型社會、扶貧、社會和諧、邊境安全方面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實施海智計劃不難,就是交朋友

記者:實施海智計劃您覺得困難嗎?

方進:我覺得海智計劃工作開展起來並不難,就三個字“交朋友”。一些人認為海外專家有一些傲氣,不太好打交道,我倒覺得他們挺好溝通的,你就把他們當朋友,他們就把你當朋友。

記者:能否介紹一些讓您印象深刻的海智計劃專家的事例?

方進:就講高益槐的故事吧。高益槐是新西蘭皇家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約他加入海智計劃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當時他的產業主要在新西蘭。高益槐是福建寧德人,想為家鄉做些事,當時福建也已是海智計劃工作基地,經過溝通考察,高益槐決定在當地建廠創業。他的產品主要是從真菌類像香菇、木耳和海洋生物的廢棄物蝦殼、魚骨頭類的東西裡面提取有用的物質,做保健品,我們科協系統在他公司創業初期給了他很多支持。當地農民隻要他指導的辦法種植香菇,他就全部收購,就這樣當地的農民靠種香菇富裕起來了,后來有媒體寫了一篇報道,一個香菇拯救了一個縣。如今他的企業產值已經做到每年5個億,福建省委書記也兩次到他那裡視察,他也被評為福建省十大感動中國人物。

類似的例子很多,我們還曾幫海外微電子專家金星尋找落戶地方,當時中國科協給地方科協發了一個“金鳳尋巢”的郵件,反響強烈,包括寧波、常州、無錫等很多地方都發出橄欖枝,最后金星落戶在了上海微系統所。

記者:對當下各地的海外人才引進您有什麼看法?

方進:現在各地對海外人才需求有的地方比較實,有的地方還是比較虛,也有些就是形象工程。我認為一個地方隻說引來多少人才沒有意義,重要的是要看這些人做了多少事。我們現在邀請回來的人,無論是技術項目還是先進理念,都必須是真正有智慧能做出實際貢獻的人。

(責任編輯:孟穎)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大型文獻紀錄片大型文獻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