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将质疑权话语权还给孩子

2012年04月21日11:26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近日,媒体报道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名学生在国旗下演讲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批评教育制度的文章。该校领导称,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不会对其进行处分。
 
对教育现象、生活现象直言不讳,大胆说话,对各种问题敢于质疑,本来是教育者应该提倡和鼓励的精神。质疑往往是创造活力的萌芽,是创造型性格的凸显,是有活力、思维敏捷的表现。因此,有思想的教师,有活力的教育,总是精心呵护孩子的这种成长萌芽。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我国自古也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传统教育思想。
 
可当下,由于高考制度更注重分数和成绩,教育评价制度更注重规范和统一,这种探索性思维便被边缘化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难题,会被认为是“刁难老师”;学生善于质疑,会被认为是“过分活跃”;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被认为是“歪点子”。在这种评价规范下,孩子的提问意识逐渐被弱化,随着年级升高,质疑能力也越差。教育在将学生培养成“听话的绵羊”,而不是“充满个性的青春野马”。所以,虽然我们的孩子成绩很优异,屡次获得国际大奖,成年后创造力却非常弱。
 
个性打压虽能让绝大多数人臣服,但总有极个别富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萌发出自由性格的嫩芽,尽可能在现实夹缝中,为自己争取一缕个性的阳光,为自己创造“质疑舞台”。新闻中的这个孩子,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吗?当然,他表达质疑的场合是否合适,是可以商榷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质疑社会和政府的现象也常有发生,比如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迟未推进的质疑,对政府信息公开不够透明的质疑,还有一些“萝卜招聘”等,也广受质疑,而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社会公平进程的发展。
 
深而言之,思想和个性的光芒从来都不是凭借一时的打压,就能够臣服的。这是自由的本性、质疑的个性。它们从来都会在黑暗角落自由发展、默默拔节。这也是思想发展和精神发展的特点:自由性、独立性以及天然的狂野性。
 
还是将质疑权、话语权还给孩子们吧。多给他们搭建一些“质疑舞台”,多给他们一些宽松的发展环境,多激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多对质疑性格进行理性引导。
 
我相信,当那些“敢说话”的行为不再被看成缺点,当单一评价不再统领教育文化,当整个社会文化都能将勇于质疑作为现代公民的品格,孩子的创造活力就会不断迸发出来。耿银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4月21日   第 08 版)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