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五百亿斤粮食耗损太可惜

何勇海 

2012年07月11日09:13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日前透露,“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是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据专家推算,中国每年农产品损失折合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产出。为此,今年中央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以减少产后损失。

那么,年损失500亿斤粮食又是个什么概念呢?据报道,有着“中华大粮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去年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总产达407.4亿斤,可为全国1.2亿人提供一年口粮。年损失500亿斤粮食,意味着每年约有一个多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1.47亿人的口粮消耗于无形,损失可谓触目惊心。足以引起警醒的另一个数据是:发达国家的粮食损失率一般在3%以下,发展中国家一般在5%左右,而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平均却在8%左右。

如此高的粮食损失量和损失率,恐怕不仅仅是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而储藏不当所致。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农户自储三级粮食储备制度。有专家因此分析,导致我国粮食损失严重的因素有三:一是农户自储损失;二是地方储备仓房年久失修造成损失;三是粮食运输过程的损失浪费较高。因此,要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恐怕得多管齐下。

而要多管齐下,首先应将粮食安全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俗话说,“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天下粮仓”是否丰盈,影响着“国人厨房”是否丰盛。粮食充足,国家才能提升防灾抗灾能力,百姓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太平。虽然截至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八连增”,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国粮食进口也开始大幅增长,口粮安全暗藏危机。这一方面是因为,粮食加工业等行业对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我国粮食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损耗就是增产增供,相当于开发“无形粮田”。而要真正减损,仅靠中央用来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5亿元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的粮食损失大户,恐怕是粮食系统某些负责地方储备和粮食运输的单位和人员,他们责任意识淡薄,对粮食产后损失不重视,或豢养了“硕鼠”……对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针对粮食保管、储运的评估和问责机制,彻底查一查每年损失的500亿斤粮食中,究竟有多少损失是因为失职、渎职甚至腐败造成的。

据报道,我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200万亩的速度减少,快速向18亿亩“红线”逼近,加之未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还有可能提高,潜伏的粮食危机不容忽视。为保障口粮安全,在加大投入,改善粮食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的同时,严惩在粮食损失问题上的失职和腐败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7月11日   第 05 版)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