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三成大学生不满所学专业 高考报考只重学校牌子【2】

2012年09月28日11:23    来源:《工人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繁杂的专业名录,不仅许多学生和家长搞不清楚,连一些中学老师也难以全部通晓。“当初报名的时候,有很多专业我们听都没听说过,比如像什么”国民经济管理“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的理工科专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搞明白,比如这个”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我们家长哪儿知道什么叫粉体啊?其实家长最多也就能分清楚几个大类,我们问班主任,班主任也搞不懂。”廖志强的爸爸告诉记者。

也有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反映,高校一些专业划分过细后,其实并无太多异同,“很多专业其实出来都是一种工作,课程和知识结构也大多雷同,名字太忽悠人。”

甚至有的学生在录取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就读的专业是做什么的。王楠的一位同学的经历就更令人“大跌眼镜”,她在被传播学专业录取后,还一度误以为自己要学医了,当时这名同学把新闻传播中的“传播”,误解做疾病传播中的“传播”了。

而在张老师的班里,曾有家长建议学校应当请一些职业规划师,为高三学生参谋规划,但学校的兴趣并不大,一方面是因为这与高考平均分无关,另一方面是,学校也不知道在这方面,哪些机构更加权威。“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高中之所以只抓教学,不愿帮学生规划专业,是因为怕学生选错了,以后后悔了,学校‘落埋怨’。”

高校的难言之隐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高校而言,之所以难以打开自由转专业的大门,也有其自身的难言之隐。一方面是难以量化考查学生,转专业既要考虑学生喜好,又要考量学生潜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业水平,难以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量化,但如果仅凭成绩决定转专业与否,又会重蹈高考覆辙。而在转专业过程中无法量化考查就可能带来递条子,托人情等寻租空间,在可能有失公平的同时也让高校自身处境尴尬。

而高校不敢开放转专业渠道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如果开放转专业,文史哲和农林类这些冷专业的学生有可能会争相转向经济类等热门专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比例失衡。

“其实‘既来之则安之’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如今在一家金融机构负责化工类企业的金融服务的孙晨告诉记者。她高考时曾经一心想学金融,结果却被自己当时报名的第五专业化学专业录取,为了能够再圆“金融梦”,不能不出国读研。到了找工作时,孙晨发现了自己的“跨专业优势”。“因为我本科是学化学的,所以涉及化工企业的金融服务,我比纯粹学金融的专业很多。人生有时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管以后想干什么,学好当下的专业才是最重要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记者了解到,即便高考专业录取出现改革,目前也有很多现实问题无解。关键是,应当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思维。

对此,亦有相关专家建议,高校可以用过开辟辅修、第二专业和国际合作等诸多方式,在现有客观条件下尽可能给予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第二专业的机会,弥补高考时期的人生遗憾。而中学则应在高中阶段适度引入职业指导类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抉择未来的专业、未来的职业。(记者 赵昂)

(责任编辑: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