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北青報:德國經濟獨善其身 “三句經”

2012年05月01日12:03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圓滿結束對歐洲四國訪問,在德國一站,從抵達到離開僅僅25小時,溫總理連續出席10場活動,德國總理默克爾則全程陪同溫總理。這足以顯示兩國相互間高度的重視。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深刻變化,中德作為地區和世界經濟引人注目的雙引擎,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相互協作保持牽引動力,是利己利世的大事。
 
中德經濟狀態、機制多有不同,這兩個分處亞歐大陸兩端、分別代表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經濟體,經歷本輪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考驗,展現出各自的抗壓和續航能力。特別身處債務危機嚴?的歐洲,德國經濟得以獨善其身,值得關注和借鑒。
 
德國經濟何以一枝獨秀?4月22日在同溫總理的會談中,默克爾表示,歐洲將進一步推進改革和一體化進程﹔注重發展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德方願推動歐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默克爾上述三點講話集中地體現了德國政府對區域和自身經濟的政策立場,從一個側面“披露”了德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的“三句經”。
 
第一句“經”,默克爾說,歐洲將進一步推進改革和一體化進程。以此,德國總理是立於歐洲層面表達德國立場的。自兩德統一至於當下,德國在歐洲經濟中作用日盛,伴隨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其長期“被壓抑”的政治作用也在加大。歐債危機來襲,作為歐洲經濟頭號支柱,柏林以德意志人嚴密、程序性,甚至是顯得拘謹、固執的步伐一步步站到應對危機的舵位前。某種程度上,德國是歐洲的德國,高度一體化、開放、平衡的歐洲對於德國經濟保持發展、擴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歐債危機,德國的立場態度也在漸漸變化中,從最初擔心惹火燒身發展到逐步明確並主導對危機的應對。特別去年12月在德國的堅持下,歐盟首腦會議決定加強對成員國實施一系列財政監管政策,默克爾處理歐元危機立場策略愈發清晰,並在德國國內和歐洲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可。
 
柏林深知,歐債危機必須有效解決,這對德國有利無害,但同時要防止被行動遲緩而分散的歐陸諸國拖下泥潭。鑒此,德國堅決明確立場,在出資、出力、出政策方面絕不慷慨,不做無謂善人,並高調要求歐盟特別是歐元區整體性改革。
 
第二句“經”,默克爾說,要注重發展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客觀而言,正是對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的不同政策取向,很大程度上造成德國與很多國家在金融危機下發展的分野。全球化之下當代經濟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虛擬經濟的繁榮。本輪金融危機一個重要啟示就是發展經濟不能忘本,所謂其本,就是實體經濟。多年以來,德國在推進經濟政策、措施中一方面控制,甚至是排斥虛擬經濟,一方面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當金融泡沫退去,德國等國家的經濟體系在淘沙大浪下凸顯穩固性。今天,得益於此的德國當然希望那些增長無力、刺激乏術的國家歸本溯源,扎扎實實做實體經濟。與此同時,素以科技促發展的德國向漸失競爭力的歐洲同伴發出科技創新的號召,顯然是真正能夠提升增長的一個良策。
 
第三句“經”,默克爾說,德方願推動歐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同中國合作,是互利共贏之舉。在這次接待溫總理的一次講話中,默克爾說,我們“慢慢地找到了同中國交往的方式”。回顧默克爾政府對中國的立場態度,便可品出此話的深意。而默克爾本人對中國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她2005年上任以來5次訪華的頻率,更體現在默克爾政府務實、持續拓展對話關系的力度和韌度。同中國積極務實交往的親身經驗,默克爾向歐洲推而行之,是有眼光、有智慧的。
 
面臨全球性危機與挑戰,狹隘的獨善其身並非良策。做好自己、積極合作,也是同舟共濟的完整內涵。中國經濟保持亮色得益於此,默克爾“三句”經驗也佐証了這一點。
 
龍台坊(北京 學者)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