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國家級非遺“徽州三雕”傳人難覓 機床代替人工

2012年05月03日15:21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在2006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徽州三雕”中的石雕、磚雕產業曾經歷過一輪爆發式發展,如今,缺乏年輕人接棒傳承成為行業心病,數控機床正被逐步引入代替人工。

    市場急速擴張

  近來,讓方樂成苦惱的是:接不完的訂單讓他不到20人的團隊做不過來,“壓力山大”。黃山方氏磚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徽州古典園林建設公司的一個雕刻車間。成立於2000年的公司直到2007年依舊訂單稀少,加上金融危機影響,方樂成和方新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磚雕的傳承人)分了家,苦心經營下,“方氏磚雕”漸有起色,“近幾年銷售額逐步擴大,年銷售額300萬左右。 ”方樂成估算,整個徽州牆雕的年產值至少在兩千萬到三千萬之間,被當地數十個類似的牆雕企業分攤。

  與“方氏磚雕”類似,“程氏石業”也是在2006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的五年內才實現爆發式發展,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徽派石雕企業,“之前年銷售額不過幾百萬,目前已達到兩千萬。已經遠非小作坊能比。”黃山市屯溪石雕工藝廠負責人程華進表示。他的程氏石業團隊在全國各地與東陽石雕、台州石雕一起參加項目招投標,更有各地用戶慕名而來,這其中以江浙客戶居多。

    無人接棒傳承

  面對急速擴張的市場,方樂成和程華進同時擔心的並非訂單,而是傳承人,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企業產能。據方樂成統計,目前技藝純熟的徽派磚雕藝人隻不過區區六十余人,且大部分集中於40歲至60歲的年齡段,年輕人鮮見。

  論起收入,磚雕和石雕藝人在當地都拿得出手。在程華進的工廠內,普通的石雕藝人一天的收入就達到200至300元﹔而一個中等水平的徽派磚雕藝人每月的收入在4000至5000元左右。讓年輕人遠離徽州三雕的原因,一是這項手藝的藝術屬性,“並非每個人都能做,把客戶提供的一幅畫變成牆上的雕塑,需要一定的悟性和藝術天賦。 ”此外,不論是牆雕還是石雕,都是力氣活,“因為是和石頭打交道,每天吃灰塵,苦、累、臟。”而人,無疑是當前徽州三雕產業化的關鍵因素。 “如果精通手藝,這行的門檻不高,不需要資金、場地,接到單幾個人就可以開工。客戶也常常尋師傅、不尋廠家。 ”這使得方樂成的團隊常有人跳出去單干,難以形成規模。

  求解數控機床

  已將那些石雕小作坊甩在身后的程華進最近把目光投向了“石雕雕刻機”,他的工廠已利用這種數控機床進行了小范圍實驗。由於徽派石雕工藝復雜,在招投標時,徽派石雕常常由於成本使得報價高於競爭對手20至30個百分點,從而處於價格劣勢,“引入雕刻機使得制造成本至少降低至以前的四分之一。”程華進表示,“利用雕刻機代替人工實現量產是行業趨勢,東陽石雕在產業化方面已先行一步,單個企業的銷售額可以輕鬆破億。 ”

  做出同樣嘗試的也有方樂成的磚雕團隊,但是實驗結果不甚理想,“浮雕還行,深雕做出來完全是兩個東西,不在一個檔次上。 ”而方氏磚雕主要的業務領域和特長集中於深雕領域。即便決心用數控機床進行量產,需要解決的還有土地、廠房建設、設備引進等問題。總花費約在兩千萬到三千萬之間,而這兩三千萬將每年創造億元的石雕產品。 “市場不成問題,供不應求。但千萬級別的投入眼下還很難做到。”(梁巍)

    (來源:中安在線)

(責任編輯:墨言)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