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倫巴第平原上的明珠——米蘭

2012年07月10日11:14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米蘭大教堂
 
伊曼紐爾二世長廊
 
在意大利西北方的倫巴第平原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米蘭,她是世界八大國際大都會之一,歐洲四大經濟中心之一。作為意大利最發達的城市,米蘭更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享譽全球。她是世界時尚之都,被譽為“世界時裝晴雨表”,米蘭國際時裝周引領時尚潮流﹔她是世界藝術之都,涌現過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提香等藝術大師﹔她還是世界足球之城,擁有兩隻著名的球隊AC米蘭和國際米蘭。歷史文化在這裡積澱,歌劇繪畫在這裡聞名,無數名人在這裡劃過一道亮光、留下一串身影又匆匆而去,多麼迷人的都市啊,久仰其大名確實很久很久了,我們終於要踏上傳說中的土地,心情難免激動。
 
大概兩個小時的飛行,上午七點多飛機就到達米蘭。對比一下一百多年前康有為和如今我們初到米蘭時不同的感受吧。1904年著名的維新變法代表人物康有為筆下的米蘭:“街道整潔,市場宏大,工廠林立,而意大利絲市皆在是。……其學堂、公館、劇場、妓館,皆華麗精美,冠於全意,人民五十萬,其繁華有‘小巴黎’之稱焉。”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現實的米蘭,仿佛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褪去了神奇的光芒。當所有附於其上的文化被直觀的視覺所遮蔽,你會覺得,她不過是一個十分普通的現代都市。這種落差感的產生也許還和我們的遭遇有關。我們“幸運”地碰到了鐵路工人罷工,原本坐地鐵隻有三四站路,十幾分鐘就能到達的目的地,結果因地鐵不走而轉乘公交車,更為離奇的是公交車居然在半路上爆胎,所以后一半路程是靠雙腳走完的。走了許久終於到達了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
 
米蘭大教堂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外觀華美,因教堂主體是用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的,被馬克吐溫贊為“大理石的詩”。手中的資料簡單介紹了大教堂的歷史和規模,它“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征,也是米蘭的中心。拿破侖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規模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教堂內外共有人物雕像3159尊,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有96個巨大的妖魔和怪獸形的排水口﹔頂上有135個尖塔,中央塔頂聖母瑪麗亞鍍金雕像,高4.2米,重700多公斤,由3900多片黃金包成。”一個教堂前后可以修建五百多年,這體現了文明的延續性,我們到達時,大教堂的中央塔頂還在維修當中。或許最初的設計者遙想心中的宏偉藍圖,心中曾哼過這樣一首歌:“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而百年前康有為筆下描述的米蘭大教堂情形大概也差不多:“早六時到,即乘車遍游街衢。見一襖祠,名馬利亞拿先甜,此市第一大廟也,高七八丈,廣百丈,頂有尖柱數百,正中高塔又十丈,高峻突兀,上插雲霄。牆角垂石刻旒形,立人像數百,極刻鏤之美矣。殿內柱皆六棱,大可十抱,藻井刻金花,窗皆五色,玻璃極偉艷。蓋意大利為教皇領地,故寺廟最麗。雖美蘭此廟,求之北歐各國,已不可得。此乃意大利之特色也。”我們進入大教堂內部參觀,感受天主教文化的氣氛。又在外邊的大教堂廣場上和眾鴿子拍照留影,這裡的鴿子不怕人,有時候還飛停在游客的肩上和手上。還有許多陌生人熱情地往你手上塞東西、拴紅繩,主動為你拍照。不過之前我們就得到預警,這些都是騙錢的把戲,千萬不能接受。
 
大教堂廣場旁邊有一條著名的伊曼紐爾二世(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長廊,它建成於1877年,是以意大利王國第一個國王伊曼紐爾二世的名字命名的,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購物中心。這裡有各種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專賣店:古奇、普拉達、阿瑪尼、范思哲、杜嘉班納、華倫天奴等,必非和薩維尼酒吧和祖卡咖啡館也頗有名氣。在這裡居然還看到中國銀行米蘭分行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金融業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一斑。在長廊盡頭就是斯卡拉歌劇院(Teatro della Scala)了,著名歌劇《圖蘭朵》、《蝴蝶夫人》就曾在這裡首演。名街除了伊曼紐爾二世長廊以外,還有世界聞名的奢侈品大道蒙提拿破侖街(Via Monte Napoleone)和馬堤歐地大道(Croso G.Matteotti),我們都沒有時間去看了,況且我們窮游的主要目標是文化古跡而非消費中心。用完午餐,我們奔赴另外一個重要的目標——達芬奇《最后的晚餐》。
 
那舉世聞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原版,原來是一堵破舊的牆壁,它的名氣與達芬奇的另一作品——藏在巴黎盧浮宮的《蒙娜麗莎》不相上下,《最后的晚餐》現藏於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Milan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二戰的時候幸免於轟炸。畫作的內容講述的是耶穌和十二個門徒共進晚餐時,耶穌說有人出賣他,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十二個門徒表現出不同的神態和表情,猶大右手握錢袋,面呈灰暗色,神情緊張。在形象對比中反襯門徒各自的內心世界,而不是把猶大的形象孤立出來,這是超越以往同類畫作的高超的處理手法。特別有趣的是,猶大形象原型據說來源於克扣達芬奇工錢的院長,因為他們都貪婪金錢。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創作於1499年,距今已有514年。因為它直接畫在牆壁上,所以牆體若損壞畫質就會受影響,教堂為此做了多方面的保護工作,包括禁止游客拍照等。既然不讓拍照我就睜大了眼睛,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又一遍,在管理人員的催促下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達芬奇,然后去吃我們自己的晚餐。
 
2011年12月16日意大利米蘭初稿,2012年7月9日修改於德國柏林。
 
作者:李湖江,柏林自由大學博士生。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