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要論

鄧海建:給“居家養老”潑點冷水

2012年11月01日09:05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摘要:一代老人比一代老人的養老訴求更多元、更高級,分散的贍養模式固然更有“家庭氣息”,但多少也折損了效率。所謂“居家模式”,家庭應該提供的是居住空間,而專業贍養必須依仗養老機構,就近的公共養老機構才應當成為養老的“內容供應商”。

鄧海建

全國老齡辦某負責人在10月29日指出,無論現在還是將來,95%以上的老年人都要在家裡養老。但是,由於家庭小型化,家庭很難勝任養老的功能,需要政府的家庭養老政策來支撐。中國除了獨生子女家庭獎勵政策外,其他方面的支持政策幾乎是空白。(10月31日人民網)

“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中國正“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已成為越來越讓人頭大的問題。

眼下,選擇一條怎樣的“中國式養老”道路,關系到有限養老資源能否最優化配置、關系到千萬老人的生存質量。糾結就在於:政府要擔責,但又不能重蹈“全責的國家養老模式”的覆轍。在2010至2050年間,希臘養老金支出將增加相當於 12.5%的GDP,社保制度瀕臨破產。類似前車之鑒著實讓相關部門鬆了一口氣,於是,各種養老創意甚至僭越了公共服務的責任底線,呼嘯成為公共議題的“主流”——譬如,“95%的老人在家養老”。

這種提法即便是不得已的現實,仍然非常值得商榷:一者,在現代養老體系建成以前,計劃年代的養老問題當然可以“家庭內部消化解決”,但在“中國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的城市化進程中,家庭養老顯然難以為繼。二者,“95%的老人在家養老”是一件很沒效率的事情。一個社會的進步,體現在專業與分工的細化。一代老人比一代老人的養老訴求更多元、更高級,分散的贍養模式固然更有“家庭氣息”,但多少也折損了效率。所謂“居家模式”,家庭應該提供的是居住空間,而專業贍養必須依仗養老機構,就近的公共養老機構才應當成為養老的“內容供應商”。

數十年前我們說,國家會為養老擔責,“養兒防老”是陳腐觀念。時光荏苒,今日竟又提出“95%的老人在家養老”的理念——這叫當年乖乖聽話、甚至無兒無女的老人情何以堪?壓力再大、問題再多,誰都有年華老去的一日,他們的今天,不過就是我們的明天。善待並善養老人,“便捷”的主意越少越好。

(責任編輯: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中國海軍東海演習中國海軍東海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