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寧都“六無”村小生存困境調查:寄宿生睡地板

2012年04月01日1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3年級的李媛和4年級的鐘麗住在一個常常漏雨的“大教室”裡,她們稱它為“女生寢室”。
 
“寢室”的木地板上鋪滿了草席,這是李媛和20多個女生的“床”,床上擺著五顏六色的花被,花被旁邊都放著一個木頭做的小箱子。箱子裡放著一個大的搪瓷茶缸,揭開蓋子,裡面是蘿卜干炒肉丁。李媛拽著衣角,輕聲說:“這是一個星期的菜。”
 
南林村小學,這個由寺廟改造而成的村小學,從1958年起,就扎根在贛南貧窮的大山中,距離寧都縣城有80多公裡。
 
80多名學生,家最遠的離學校有10公裡。李媛和鐘麗,從家裡到學校,中間要走一段蜿蜒崎嶇的山路,全程要走3個多小時。她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於是選擇了住校。盡管住校隻能睡地板,冬天冷得不行,她們就相互溫暖,墊一床被子,再蓋一床被子。
 
每逢周日,李媛都會扛著一個星期的口糧,還有滿滿一罐腌菜,走過崎嶇的山路,來到學校開始下周的學習。李媛說,如果菜不夠吃了,她隻能再來回走6個小時,回家續菜。但她不覺得這有多苦,因為自己一半的同學都是這樣。
 
讓李媛糾結的是上廁所,她最怕晚上上廁所。實在忍不住了,她們便成群結隊,小心地摸到學校外。所謂的廁所,就是校外村民用兩塊木板搭成的簡易蹲坑,背靠稻田,蒿草叢生,嘗嘗有蛇出沒。李媛總是打著手電筒,在驚恐不安中解決內急。
 
學校沒有廁所,沒有宿舍,沒有食堂,沒有操場,沒有圖書室,沒有教學儀器。南林村小學被稱為“六無”小學。
 
這類村小,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比比皆是。黃陂鎮的大橋小學,因為校舍被測定為D類危房,必須拆遷,學校沒有錢建新校舍,也租不起好的教學樓,甚至租不到村民家閑置不用的樓房,78名學生隻好搬進了一棟沒有裝修的毛坯民房,月租僅300元﹔在固厚鄉的古溪小學,已經使用了30年的校舍,終於抵擋不住風雨的侵蝕,一間教室在一夜之間坍塌,73個孩子隻好擠進村委會上課,形成了小學和村委會“合署辦公“的奇特情景。
 
寧都縣委書記王四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全縣有10所這樣的村小學,因學校危房拆除,不得不租用民房辦學或擠在村委會裡辦學。全縣中小學危房面積達到22萬多平方米,必須拆的D類危房佔一半以上。但縣財政連吃飯都不夠,實在拿不出錢改造全部的校舍。
 
這些村小,讓人憂心的不僅僅是校舍。2009年被分配到南林村小學當特崗教師的謝琴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第一次進校門就想走,可是沒走成,因為沒班車了”,面對這個破舊的學校,她“絕望”到了極點,偷偷地在學校的角落裡大哭了一場。
 
艱苦的辦學環境和生活條件,使得年輕教師、優秀教師流失嚴重。在這些學校,大部分是轉編后的民辦教師在堅守。古溪小學5名教師平均年齡55歲,從教30年以上的老師佔了學校教師的大多數。教師年齡的老化、學科結構的嚴重失調,使得貧困山區的教育陷入惡性循環。
 
已在南林村小學教了36年書的老校長黃佔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全校僅有4名教師,人人都要承擔“復式班”的教學,同時帶兩個年級上課。兩個年級的學生擠在一個教室內背靠背,在每個年級的學生中都需要培養一個“小老師”。老師在給一個年級上課的同時,另一年級的同學則由“小老師”帶著上自習。在寧都縣,有20個鄉鎮78所小學的2350名學生在這樣的“復式班”上課。
 
王四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去年7月調任寧都縣委書記,調研期間,他被寧都的貧窮面貌震撼了。寧都縣曾連續12年創造贛州市高考上線率第一的成績,但教育環境的艱苦令人難以置信:全縣46所農村中小學的896名寄宿生還睡在地板上,學生連食堂裡5毛錢一份的南瓜菜都吃不起,隻能靠自帶的腌菜下飯。
 
王四華這樣分析寧都教育事業落后的原因:地方財力極其有限,普遍是“吃飯財政”,無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寧都地域廣闊,90%以上是山區,人口居住分散,學校點多面廣,教育資源難以集約安排,資源整體使用效益不高﹔寧都是邊遠山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產生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如因襲陳規負擔重、體制機制不適應、基礎設施欠賬多等,這些都制約了寧都教育事業的發展。 (李菁瑩 吳筱敏)
 
(責任編輯:郭穎、致遠)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