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底寶藏誰打撈就歸誰?中國亟待出台開發標准 

2012年04月11日14:25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國政法大學 祁歡

今年2月,美國最高法院維持原判,勒令美國奧德賽海洋探險公司將其在直布羅陀海峽發現的一艘古沉船上打撈的價值5億美元金銀幣歸還西班牙,從而結束了西班牙政府和美國公司長達五年的奪寶大戰。

這場跨國海底文物打撈糾紛引發的國際國內法問題錯綜復雜,為中國政府如何保護和管理自己的水下文化遺產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寶藏管轄權隨沉船地點而不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海洋中約有300萬艘未被發現的古沉船,這些沉船集中的地區大多是歷史上海上交通發達的區域。我國在歷史上曾經是海上貿易大國,在沿海地區就有不少於3000艘古沉船。

根據2001年《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2001年公約》),沿海國及其他確有關系的國家對於位於不同海域的水下文化遺產的管轄權是不同的,對於內水、群島和領海這些水域,沿海國行使的是排他性的專屬屬地管轄權,在這些區域內的水下文化遺產的發掘、打撈以及形成的糾紛理應由沿海國進行管轄。

對於毗連區,《2001年公約》賦予了沿海國對一切有關水下文化遺產的開發及批准活動的管轄權,同時要求締約國在毗連區內行使對水下文化遺產的管轄權時應遵守《2001年公約》附件《關於開發水下文化遺產活動的規章》(以下簡稱《規章》)的規定。

針對位於其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的水下文化遺產,沿海國為防止對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與管轄權受到干涉,有權禁止或授權對水下文化遺產的開發活動﹔針對位於公海或國際海底區域的水下文化遺產,各締約國享有平等的管轄權。

寶藏所有權歸屬遵循三條原則

任何物品都應該歸所有權人所有,但這條看似簡單的原則運用起來卻並不簡單。當前判定水下文物歸屬國的標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條原則:

一是屬人原則,以水下文化遺產可辨明的物主的國籍來確定其歸屬。如西班牙政府主張對寶藏的所有權,其依據是該沉船為1804年被英國軍艦擊沉的西班牙“梅賽德斯”號戰艦。

如果不能辨明水下文化遺產的物主,可以推定為無主物,在一定范圍內適用先佔制度,由先佔人獲得其所有權。但打撈人並不一定就是先佔人,位於領海的沉沒物,按照主權先佔的原則,其先佔人應是國家。

依照國際法規則,包括軍艦在內的用於非商業目的的國家船舶享有主權豁免,不受沿海國管轄,隻受船旗國管轄。對於沉沒水下100年以上的軍艦,仍然屬於國家財產,不能僅僅因為船旗國沒有積極主張所有權,就推定這些國家放棄了所有權。

二是屬地原則,以水下文化遺產所處的地域確定其歸屬。例如奧德賽公司認為,由於沉船地點位於公海,該公司可以保留90%的財寶。實踐中,如果可以明確水下文化遺產為公共財產但不能辨明所屬國,而且位於某國領海或者聯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及大陸架),會被推定為沿海國所有﹔如果位於公海,則適用先佔制度。

三是協議原則,來源國與相關國家協商確定水下文物的歸屬。如果對古沉船的所有權有爭議,且都不能完全証明其享有對古沉船的所有權,則由這些國家共同管理和保護古沉船,關於古沉船所有權問題也由這些國家共同協商。按照國際法規定的程序不能辨認所有權人的,可以適用先佔原則,歸先佔者所有。

我國亟待出台海底寶藏開發標准

2007年,宋代沉船“南海一號”的最終出水,一方面其價值和影響力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國對古沉船保護的實踐問題令人堪憂。

我國目前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有:《文物保護法》、《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打撈沉船管理辦法》、《關於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沉船沉物打撈單位資質管理規定》和《水上水下施工作業安全管理規定》等。但我國至今沒有出台水下文化遺產開發活動的標准,依然比照適用《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應盡快制定水下文化遺產開發活動的標准。

《2001年公約》明確了保護公共利益、就地保護、禁止商業性開發以及國際合作原則,公約還有條款鼓勵各國簽訂雙邊條約,我國可以借鑒公約中比較合理的條款。比如對位於公海或外國聯海的水下文化遺產的管轄和歸屬也應有所規定,以擴大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的覆蓋范圍﹔比如借鑒就地保護原則,禁止商業性開發,建立報告和通報制度、協商會議制度等,加強與他國在保護水下文化遺產方面的合作,更好地實現對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

此外,《2001年公約》對像我國這樣的歷史上海上貿易發達的國家賦予了保護和管理水下文化遺產的更大職責,我國應盡快加入。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