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京華時報:從不敢造假到不願造假有多遠

2012年05月03日10:52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數據真實性的喪失,不但破壞了統計制度、助長了不正之風,更會影響決策判斷,貽誤發展、戕害民生。
 
日前,國家統計局在其官網指出甘肅玉門市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涉嫌干擾企業獨立真實上報統計數據的事實。針對近來一系列類似事件,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也聯合發出通知,強調要淨化直報環境,強化組織領導,切實保障企業獨立真實上報統計數據。
 
“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這是對個別地方統計數據造假的生動嘲諷。從最初的政府直接參與造假,到如今干擾企業的間接造假,虛浮之風始終屢禁不絕,手段方法竟還花樣頻出。殊不知,數據真實性的喪失,不但破壞了統計制度、助長了不正之風,更會影響決策判斷,貽誤發展、戕害民生。
 
對此,固然應當“重典治亂”。但從重慶永川到山西河津,再到甘肅玉門,“一查到底”的決心不可謂不大,可造假者為何還敢前赴后繼地頂風作祟?看來,對造假者不能一批了之,嚴格問責就是要以高成本的代價使之“權衡利弊而不敢為”。但是若從“不敢為”到“不能為”、再到“不願為”,顯然就不能隻靠“大棒”的整飭與懲戒,還要靠“胡蘿卜”的引導與激勵。
 
其實,頂風造假的背后,更多的還是績效考核的壓力。
 
在現行評價機制下,地方官員的升遷任免始終離不開政績二字。統計數據又是對官員政績最為直觀的展現:有的是要改得多一點,讓其任期所為愈發顯眼好看,有的則是要改得少一些,使其任地收獲更多政策眷顧——既是答題人,又是判卷者,上演“海綿注水”般的鬧劇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外部需求的波動的確延緩了一些地方的經濟增速,再加上地方換屆選舉的集中到來,一並刺激了務虛名者的沖動。另一方面,雖有統計數據“直報”的要求,但對“有所求”的企業來說,被政府“綁架”也實屬無奈。
 
因此,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讓評價官員績效的指揮棒回歸良性運轉才是治本之策。讓片面的經濟指標無法“一票否決”,讓社會類、生態類標准登堂入室,企業上報的統計數據才會喪失生殺予奪的威力,地方官員也才會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與魄力。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追求政績是任何一個有抱負、負責任的為政者的當然之選。從“不敢造假”的他律走向“不願造假”的自律,究竟還有多遠?捷徑恐怕還在於績效評價的內生驅動。離開科學的評價機制,就無從談及科學的發展目標與科學的發展方式,也無法從根本上紓緩造假者的沖動、焦慮與無奈。
 
特約評論員周人杰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