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羊城晚報:當老外撞上正氣不彰的社會病

2012年05月08日10:54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隻有大家互相幫助,才能讓小偷意識到在這裡犯罪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有了這一次的經歷,如果下回再碰上,也不敢再幫忙了。”說這話的是一位在東莞的巴西人。他日前在東莞出手阻止小偷偷竊他人時,遭小偷團伙報復群毆,其間,數十名路人在現場,沒人設法施救。
 
社會正氣不彰,仗義者陷於困境,類似事件頻頻發生在大城市裡。這次輪到一個外國人在中國以血肉之軀體驗了一次。當我們對這位外國人吶喊並給以敬意時,也很明白這是又一次對我們畸形社會生態的審視。為什麼單純的救助行為,在同樣是人類社會的某些地方如此稀缺,難道中國人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嗎?是這個巴西人太傻太沖動,還是國人太含蓄太自保了?
 
無論古今中外,“救人一把”正如一種約定俗成、不假思索的自然法則。無論古代人還是現代人、巴西人還是中國人,應該都有類似的本能反應。隻有遇到極端的環境下,天生法則才會被壓制和掩蓋。比如在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中隻顧著自己逃命,在沉船時隻顧著自己先浮上水面。若是這樣,我們無法譴責,可以諒解。可是,在這個已經走入文明狀態的大都市,在這個老外自以為應該有基本正義共識的城市,卻遭遇野蠻圍攻和冷漠圍觀。隻能說,這樣的都市、這樣的人群社會實在令人心寒。
 
更遺憾的是,還有人說“巴西人救人被圍攻,丟了中國人的臉”。這意味著,我們還是把“禮儀之邦”當做一種表現給外人看的價值追求。進一步的,我們所有的好人好事,是要在大家觀賞下進行的,而不是發自本心的天然行為。殊不知,這正是一種近乎葉公好龍、人格分裂的心理行為學。它不但不會創造出真實而正義的城市,還會把每個人逼到一個更加不作為、假作為的觀眾狀態。社會一方面繼續頌揚正義互助,一方面大家對周圍的人更加不信任,對公益之事保持距離,更別說出手維護正義了。
 
對我們這個社會自相矛盾的潛規則,老外不可能都懂,所以才會去沖動救助。這樣的潛規則正在內化成城市交往的一種代碼,任其下去,正義精神或繼續被冷藏,而冷漠卻將成為共識。我們應該借助這樣的一個事件缺口,好好地反思:如果日常口頭的教化無法激活公眾天然道義,那麼唯有在技術、制度和程序上更好的鼓勵保護正義維護者了。
 
耀琪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