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唯冠吃“蘋果”的市場啟示

2012年07月03日11:19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蘋果與深圳唯冠的iPad商標案最終得到圓滿解決,蘋果支付6000萬美元一攬子解決iPad商標糾紛。(7月2日《新聞晚報》)
 
唯冠和蘋果的官司打得熱鬧,圍觀者眾。原因在於雙方力量的嚴重不對稱,一個是瀕臨破產的中國小公司,一個是全球IT產業的美國大公司。這場不對稱的知識產權戰,就像老鼠戰大象,老鼠掐住了大象的死穴,狠狠地教訓了大象一把。
 
但在中國開打的這場官司,相當一部分人情感天平上的砝碼還是傾向於蘋果。在我看來,原因復雜多樣,如對喬布斯的崇拜,如對蘋果產品的摯愛。因此認定唯冠“吃蘋果”就是吃大戶救急。
 
法庭上的輪番博弈表明,這就是一場正常的知識產權官司。無論誰大誰小誰弱誰強,存在利益糾葛和權利糾紛,就是平等的市場契約主體。談不攏就經法庭裁決,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常識的維權手段。故而,唯冠的維權無關道德褒貶,只是普通商業糾紛。法庭予以受理,唯冠咬住蘋果不管有何功利目的,都有著法治上的理性。
 
蘋果願意付出6000萬美元予以和解,可見其勝訴的底氣不足。這或許源於其損害了唯冠品牌的知識產權,或是因為技術操作上的疏忽所致。但不管是哪一種,蘋果為其市場瑕疵埋單都是天經地義。
 
如果沒有這場官司,國人或許根本不曉得唯冠是何方神聖。但唯冠給予中國市場的意義不是這場官司帶來的名利雙收,而是市場和法治的雙重啟蒙——市場博弈,不分大小,隻講權利對等﹔敢打官司,法治維權。而這,恰恰是國人極稀缺的品質。
 
(張敬偉)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