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陳方:咀嚼意大利地震專家獲刑的微妙心理

陳方

2012年10月26日10:4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不預警就等於過失殺人,意大利地震專家獲刑6年。消息傳來,科學界震驚。7名被告均是“重大危險預測和預防全國委員會”成員,這一官方機構的主要職責是預報自然災害。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首都羅馬以東約100公裡的山城拉奎拉發生5.8級地震,約300人死亡。地震發生前半年內,當地居民多次感覺到相對較輕的地震,但“重大危險預測和預防全國委員會”成員一再保証“不必擔心”,一位專家甚至夸張地稱“居民可以放心待在家裡喝紅酒”。控方稱,7名專家在震前碰頭會后發布的安撫性聲明,誤導公眾錯誤地認為沒必要採取預防措施,結果導致更多人遇難。

盡管有5000多名科學界人士致信意大利總統譴責這一判決,但作為圍觀者,也不能貿然認定這一判決就像科學界人士所稱的那般“荒唐危險”。新聞說,意大利法院為該案舉行過30次聽証會﹔對7名地震專家6年監禁的判決,法官馬可·比利花了4小時來考慮。

該判決引發的爭議焦點在於地震到底能不能准確預測。科學問題能交給法律來判定嗎?類似“專業性”問題,圍觀者並不能得出確切結論。搜索“意大利地震專家獲刑”的新聞,除了科學界的震驚之外,並沒有太多信息呈現意大利一般民眾的態度。而萬裡之外的我們,在咀嚼這則新聞時,卻有一種耐人尋味的微妙心理。

一方面,國人可能也覺得判決過於嚴重了,國際科學界幾乎“一邊倒”的聲援並非全無道理。以“監禁6年”的法律形式來懲處專家的失敗預測,它會不會引發“寒蟬”效應,以至於關閉了“科學家向國家諫言的大門”﹔另一方面,我們可能又有終於出了一口“惡氣”的感覺——每一個人都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你說了不負責任的話,自然應當被懲處,不能因為你是科學家而免責。當然,后一種心理可能是基於某種情緒而發泄出來的。但是,為何會存在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呢?

這些年來,國人頻頻被一些“專家”忽悠。養生“專家”倒下一批又來一批﹔經濟領域的“專家”放言過“一座城市自有住房率超過50%,城市就會死亡”……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專家言論”時不時刺激一下公眾神經,然后“專家們”毫無顧忌地進行下一段旅程,至於其驚悚言論對公眾及社會造成了什麼負面后果,“專家”們不用擔責。

“專家”的權威和公信沒了,網民把“專家”調侃成“磚家”。缺乏社會責任感、為利益群體代言﹔“偽專家”充斥專家隊伍,敗壞專家名聲﹔部分媒體爭相報道專家“雷人雷語”,放大負面效應。各種因素成就了“專家”的市場,對於那些不負責任的專家言論,除了網民拍一拍磚,再無其他追究。

正因為有這樣的社會背景存在,當“意大利地震專家預測失敗而獲刑”的消息傳來時,筆者會暗暗琢磨一下,假如本國那些“專家”因為不負責任的言論而獲罪,各式奇談怪論會不會少一些?專家的隊伍會不會更純潔一些?

但有一點必須明確,科學家乃至各種專家在社會中的身份是多重的,他們有責任去思考、預測、評估他們所生產的科學知識以及他們所發表的公共言論所引發的社會后果。意大利地震專家因預報不准確而獲刑,判決的是非曲直應該交由科學界及專業人士討論。從圍觀者角度看,這個案例對於當下中國社會中的某些群體而言,當專家還是當“磚家”,至少也算一個有益警示吧。

(原標題:那些咀嚼“意大利地震專家獲刑”的微妙心理)

(責任編輯: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