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港漂幸福嗎?

2012年10月26日16:00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給自己的幸福感打分?我真的不會。從小就不擅長考試的我,對分數完全沒有概念。60分對我來說並不可憂,90分亦不可喜。反正生活是實實在在的,不能被分數束縛住。但如果拿槍指著我的腦袋,硬要我給自己的幸福感打分的話,我會希望是∞。因為幸福與否,大抵和自身是有很大關系的。

最近,網上掀起一股關於“港漂”的討論。我甚至不知道這討論開始的由頭是什麼,等我關注到時,已經有很多人撰寫了不少文章來論述自己的觀點。我看了其中一些文章,某派的作者,是鐘情於講述自己從內地來到香港的種種“不幸福”的。比如,如何在香港遭受歧視,如何被同學、同事邊緣化,如何忍受狹小得隻能放得下一張床的住宿條件……我一邊看,一邊反思:同樣是新移民,難道我就沒有這種類似的遭遇嗎?為何我就並不介意這些呢?

遙想初來香港時,2003年。雖然因為小學曾在深圳上過兩年學,基本能聽懂廣東話,但是開口說還是很有障礙。就好像胡適說他小時候去上海,濃重安徽口音的上海話總會被嘲笑一樣,我的“普粵”也常被人揶俞。我和同學講廣東話,同學便很“體諒”地跟我說:“你還是用普通話吧……”另外,港式洋涇?也讓我頭疼。比如去沖印店洗照片,店員問我:“?屎?”問了3遍看我都不回答,大抵以為我是日本人或韓國人?才用英語說:“Size?”像這樣的遭遇林林總總,甚至被英文老師點名說過我的“Chinglish”口音。換作以上那些寫文章抱怨“港漂”生活淒苦的作者,會不會又覺得受了某種歧視了呢?

我覺得是我的人生經驗幫助了我。我從小東奔西走,祖籍福建,在浙江、廣東、香港生活,沒有什麼“落地生根”的概念,這也迫使我從小,就去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重要的不是我在哪裡出生,而是我對哪裡有認同感。於是,我就是哪裡人。不是嗎?那些從小到大都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年輕人,大抵是不需要作這樣的思考的吧?一座城市,既是生你的地方,又是教育你的地方,如果你願意,還可以是你工作養活你的地方,讓你孕育下一代的地方--故鄉即一切。所以,突然把你丟到香港來,當然會不適應。更何況,能夠來香港的內地年輕人,大多自詡為精英——精英怎麼能受人歧視呢?太不像話了!

這,或許就是那些自稱“港漂”的人總是無法獲得幸福的原因吧?所謂的“局外人”,首先視對方為一“局”,你在外面,進也進不去,我都替你著急。莫如沒有這個“局”吧?華人世界或許找不出第二個城市,像香港這樣包容接納外來者。因為香港從來都是個移民城市,根本就無所謂“真正的香港人”。拋去那張身分証,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是香港人。在鞏俐主演的電影《夢醒時分》(1992)中,有一段這樣的獨白:“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的確是個很特殊的地方。她有一顆巨大的包容心,包容著五百四十多萬由各地來尋求自由的不同種族人士,一旦來到這兒,就會舍不得離開。這兒的歷史是一個奇跡,沒有太多資源,又位於東西文化的夾縫之中,所以在這兒的人完全憑著自己的努力公平競爭,跟公平的制度,使之成為今天的香港。”這樣的一座城市,你尚且無法融入,那還能指望什麼呢?不如回家賣紅薯吧?

幸福的人,到哪裡都是幸福的﹔不幸的人,到哪裡都是不幸的。我聽朋友說,所謂的“港漂”有個高級圈子,全都是精英,出入中環,月薪在6位數以上。他們拒絕說廣東話,素日不是說普通話,就是說英文。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在香港永遠住下去,對香港的社會新聞也漠不關心。我想說,倘若他們覺得自己不幸福,活該,真的。我的意見,已經在微博中說得很清楚:“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有群叫‘港漂'的人吵吵嚷嚷。他們爭論自己是香港人還是內地人,爭論要不要留在香港,爭論香港到底好不好……我看不必爭論了,‘港漂’肯定不是香港人。香港人哪會想這些問題?無論你在香港四年、八年還是十年,但如果你仍覺得自己活在一個叫‘港漂’的圈子裡,你真失敗。”

(本文轉載自“許驥-新浪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責任編輯:李文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