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人民網:有錢不如有權?權力回歸本位才能破除“官本位”

李力言

2012年10月29日09:34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近期,在“國考熱”一再升溫、逼近“萬裡挑一”的“最熱職位”橫空出世的時候,一份數據也引起了人們注意。據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65.8%的受調查者認為當前“官本位”現象嚴重,68.5%的受調查者擇業時優先選擇“黨政機關公務員”,而認同“有錢的”不如“有權的”佔72.3%。

這組數據與“國考熱”相映成趣。想當公務員,也是一種擇業選擇,本來無可厚非。但細細分析,這裡邊也折射出某種復雜的社會心態:一方面對官本位現象很不滿,另一方面又向往“體制內”的優越條件,認同“權力勝於財富”的成功標准,看人待人也都帶著“官”的考量,可謂怨的是“貪官”,念的是“當官”。如此矛盾的價值觀,固然有著傳統社會根深蒂固權力文化的影響,但更多的,恐怕還是來自社會現實的心理投射。

“有錢不如有權”,至少暗含著兩層意思。其一,“有權”也能“有錢”,有人更是認為,“權力財富”來得容易、來得豐厚,成本也很低,較之白手起家、商場打拼、苦心經營的艱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別的不說,近期落馬的“表哥”陝西楊達才,一邊升遷至廳級干部,一邊積累了十多塊名表和一大把存折。廣州的蔡彬更是神奇,一個處級干部,坐擁20多套房產,價值數千萬,恐怕以精明自傲的溫州炒房族,也不免自愧弗如。即便拋開“貪腐致富”這種極端案例,一些權力所附著的灰色收入、潛在資源、權力效用,依然充滿了誘惑力,這也正是“官迷”迷“官”的利益動因。

其二,“有權”強於“有錢”,在一些人看來,即便有權者在財富數量上不如有錢者,但在社會地位、話語權、資源分配等各方面無往不利,處於“通吃”優勢。近年來,從“讓領導先走”到一些官員侵佔保障房,再到一些干部子女搞“蘿卜招聘”、吃空餉,無不反映了不當權力對社會公平的沖擊。這類現象不時發生,其社會心理后果就是,在加深官民之間信任裂痕的同時,也加劇了權力崇拜和“官本位”意識。

盡管“有錢不如有權”現象確實存在,盡管“官本位”意識依然雄踞於不少人的觀念世界,但對一個講究文明法治、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來說,對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來說,這種從現實到思想的“權力病象”都是有害的,對整個社會的生機活力更是一種損傷,人們從內心深處對之反感並希望有所改變,時代進步的潮流也要求必須有所改變。

正是由於痛感“官本位”泛濫和權力失范之害,順應潮流、呼應民意,近年來我們的社會才出現了信息公開、權力透明等新氣象,開展了深入持久的反腐敗斗爭,激發了網絡反腐、微博反腐等民間正能量。從長遠看,破除流毒千年至今的“官本位”,關鍵是讓權力回歸公共服務的本位,既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消除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權力尋租的空間,又通過制度和法律,尊重和保障公眾權利,防止權力侵害權利的現象。這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對各級干部的告誡: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隻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行使權力就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決不能把權力變成牟取個人或少數人私利的工具。

(責任編輯: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