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環球時報:艱苦奮斗,中國決不能丟的精神

2012年10月29日09:57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國社會還需要艱苦奮斗精神嗎?現在很少有人談這個話題了,講國家應創立完備的福利體系顯然更受歡迎。后一種主張當然是對的,它是中國人不斷努力的目標和回報,也是中國國家應有的民生理想。但千萬別忘了,對我們這個底子很薄的大國來說,艱苦奮斗如果不說永遠,也仍將是很長時間裡幫我們實現一切美好願望的關鍵性社會精神。

由於建國初期中國對艱苦奮斗的高調倡導,一些人誤以為這個精神是“社會主義專有的”,是意識形態口號。錯!艱苦奮斗精神是全世界各大國成功背后的社會精神支撐,比如歐美國家早期的清教徒精神推動了社會前進,而清教徒精神與艱苦奮斗精神有著高度重合。

在各國制度都大致擺脫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束縛后,現代國家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精神力量的比拼。歐洲的清教徒精神首先潰敗了,福利主義佔了絕對上風。大多數歐洲人就像一鍋溫水裡的青蛙,技術能力不如美日,勤奮敬業不如東亞,他們的懶惰已經融進很多國家的制度裡,隻有德國等少數國家似乎例外。

美國人的奮斗精神把那個國家帶向世界巔峰,直到今天還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創業和創新的活躍。但“發達病”也開始腐蝕美國社會,聯邦政府靠舉債維持福利財政,華爾街把金融搞成接近賭博游戲的極端,同時制造業的實力大減。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一些主流媒體驚呼:我們該重新干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了。

一些日本老一代創業者感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人勤奮、敢闖,創造了經濟奇跡,今天日本年輕人的吃苦精神要差多了,這是日本衰退的根源。東芝前董事長西室泰三認為,今天的中國社會很像經濟起飛時的日本。

然而中國自己也在變,隨著財富的積累,奢靡之風逐漸流行,比理想、比作為逐漸被比車比房比錢甚至“比爹”取代。對國家福利期待的增長過快,大大超過國家福利的實際建設能力,輿論對勵志的宣揚已經遠遠小於對國家福利發展過慢的批判。

國家福利的確應更快上台階,但全社會應當清楚:中國迄今的財富積累決不可能使它成為高福利國家。奮斗精神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改善命運最可靠的人生態度,也是國家強大得到源源不斷民間動力的源泉。

艱苦奮斗不是要繼續穿打補丁的衣服和吃糠咽菜,它是一種自覺的追求和勵志,是讓人生以創造和奉獻成為主基調的精神狀態。對國家來說,它代表了積極向上和生生不息。今天的中國有了和平和初步繁榮,但我們唱國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時仍很有感覺,並不想去改它,道理是一樣的。

社會層面的艱苦奮斗精神必須與國家層面的福利創造同為推動中國前進的兩個輪子。讓福利主義驅趕、戰勝艱苦奮斗精神,這個國家的改革開放局面就會被釜底抽薪,直至瓦解。中國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未來競爭,社會精神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核心、關鍵。

中國的體制改革應促進艱苦奮斗精神的回升,而非相反。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打破社會階層的逐漸固化,給人們通過個人奮斗改變人生創造更多制度通道。全面上升時期的美國曾向世界奉獻了“美國夢”,如果中國是繼續快速發展的,以個人奮斗為核心的“中國夢”必須發出令世界羨慕的光芒。▲

(責任編輯: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