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金柏鬆:化解中日“政冷”,日本經濟界有責

金柏鬆

2012年10月30日09:05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金柏鬆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日關系曾出現過多次波折,但經貿關系基本能“波瀾不驚”,尤其日本企業都以“政冷經熱”而感慶幸。不過,此次日本挑起釣魚島爭端,已經嚴重影響兩國經貿關系。據日本政府消息人士24日透露,統計結果顯示,在華日企在中國各地爆發的反日游行中遭受的損失“總額約為數十億至一百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8億元)”。分析人士則認為,“購島”鬧劇對中日貿易的影響,將在10月、11月份集中爆發。面對這些數據和分析,日本經濟界的心理反應肯定比較強烈,但他們更有必要為化解可能的“政冷經冷”難題積極作為。

日本經濟界比日本任何人都清楚知道,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市場事關日本經濟發展戰略格局,日本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也不可能放棄“中國制造”。如果沒有“中國因素提供新的動力支撐”,日本經濟持續多年的潛在危機隨時有可能爆發,而一旦爆發危機,日本的經濟規模甚至會下降到與韓國持平。

不過,由於日本國民和媒體對日本“政經交易”有很深的警惕性,為了“避嫌”,避免給企業經營帶來麻煩,日本經濟界不願過多參與日本政治、外交,不太樂意就重視中國市場、維護中日關系穩定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結果導致日本經濟界與政府沒有展開足夠交流,使日本政府、朝野政黨對中國因素的戰略重要性表現得無動於衷。

同樣,日本經濟界也忽略了對媒體、日本國民甚至對日本右翼團體發揮影響力。日本不少企業這些年其實通過對華貿易和經濟合作獲益匪淺,但它們既很少對日本國民認真宣傳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也沒有廣泛解釋在“失落的十年”裡自中國市場取得的巨大盈利,是國內員工“發工資”的重要來源,忽視日本一些媒體過度渲染“中國威脅”,讓日本國民將理論上的所謂“威脅”視為現實生活。更加“粗心”的是,它們對主張中日友好的日本社會團體支持不夠,卻對日本右翼團體捐款甚多,使主張對華強硬勢力越來越彰顯,如今勢力坐大,已廣泛影響到日本政治、社會各層面。

目前,釣魚島爭端引發的中日經貿關系降溫已經日益顯露,沉迷於“政冷經熱”長久不變的日本經濟界也應有所醒悟,從民生角度助推中日關系走向緩和。據報道,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米倉弘昌日前就與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舉行政策懇談會,這是十分罕見的舉動,顯示出日本經濟界已在為改善兩國關系有所作為。

在國際關系往來中,尤其大國之間的經貿關系與政治、安全關系存在結構一致性的規律,即各個領域全面發展。當下中日之間釣魚島爭端,中國國民抵制日貨的活動就是很好的案例,如果日本政府或是日本在野黨派繼續沿著現有道路走下去,不斷挑起新的事端,中國消費者抵制日貨在回歸到理性與法制軌道上的同時,力度必然會更大,而中國政府也會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日本發起的挑戰。希望日本經濟界人士不要再心存僥幸,應積極反省過去的不足,主動與日本各界交流、交換認識,從民生角度出發,為日本國民選擇一條光明大道。▲(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