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要論

霍建國:美國“找茬”中國企業,別慌

2012年11月01日09:33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字號:
摘要:從華為和中興在美國市場被“封殺”一事不難看出,對於走向國際市場中遇到的種種障礙,中國企業不僅要保持銳氣,更要有韌性,特別是要做好相關的調研工作,將各種可能出現的障礙估計充分,提早做好相關預案。

霍建國

前不久美國國會拋出一份報告,認為華為、中興這兩家中國公司的經營活動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這份報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我們有必要在看清報告真實用意的基礎上,深刻反思,積極應對。

首先,中美兩國在通信領域的安全意識上存在明顯差距。美國國會想要封殺華為與中興,根本出發點在於維護美國國內企業在通信市場的主導地位。而中國對於美國通信設備制造商給予的待遇,顯然更符合自由貿易的標准。近些年來,蘋果、IBM、微軟等美國IT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益於中國入世帶來的市場開放。在美國市場極力排斥華為與中興的思科,在中國也有近20年的發展歷程。這些美國企業對中國的信息安全,多少有“瓜田李下”之嫌。如果按美國方面對待華為、中興的標准來要求這些美國企業,未必都能達標。既然如此,中國是不是也該用美國人的標准,好生防范一下與中國做生意的美國通信設備制造商呢?

其次,華為與中興的商業威脅被美國同行放大。隨著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的貿易大國,美國很是不爽,總是找中國企業的茬,針對中國企業設置的反傾銷、反補貼、特保等貿易壁壘越來越多。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人又開始熱衷於再工業化,於是針對中國企業的“找茬”更多向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碳排放等隱性措施發展。對於華為和中興而言,美國人“找茬”也沒什麼了不起。如今,華為和中興已發展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五大通信設備制造商,說明中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競爭力足以令美國同行感到威脅。盡管如此,華為、中興對美國的“威脅”完全是商業競爭層面上的,而絕非美國國會報告所說,是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美國國會的報告與其說是為了防范華為和中興這兩大通信設備制造商,倒不如說是對這兩家企業的國籍看不慣。

再次,不進入美國市場,華為與中興很難說做強。盡管華為、中興的業務近些年發展很快,但與美國同行相比,無論是華為還是中興,都不能說已經擁有明顯競爭優勢。不過美國人看的是動態發展,想當初中國家用電器也長時間落后於美國,但現在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生產國和出口國。通信設備領域也是這個道理。遺憾的是,由於美國方面不斷設置障礙,迄今為止,中興和華為都還沒有機會在美國市場上放開手腳真正表現一番。如果沒有在美國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無論是華為還是中興,都很難說達到“做強”的要求。對此,美國方面心知肚明。近些年來,華為在美國並購3COM公司和三葉公司的交易都被美國方面以安全為借口攪黃了。相比將來華為和中興這兩家中國通信設備制造商“做強”后再封殺的麻煩,美國人實際上已經迫不及待,現在就要將這兩家中國企業阻擋於美國市場之外。

從華為和中興在美國市場被“封殺”一事不難看出,對於走向國際市場中遇到的種種障礙,中國企業不僅要保持銳氣,更要有韌性,特別是要做好相關的調研工作,將各種可能出現的障礙估計充分,提早做好相關預案。此外,對於包括通信設備領域在內的中國制造業走向國際市場來說,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適應國際市場環境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環節,兩者缺一不可。▲(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中國海軍東海演習中國海軍東海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