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國內>>深度

醫改專家:“廣種薄收”是該改改了【2】

2012年11月12日14: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摘要:“醫生的奉獻也扎根於社會土壤,如果基本的信任沒有了,醫生怎麼做都不對。醫生失望,優質生源流失,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自己。”

基層還是留不住人才

《2011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去年年底,全國的衛生技術人員一共620.3萬人,其中,各級醫院佔了370.6萬人,社區衛生站和鄉鎮衛生院合計卻不足200萬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全國醫院數量共約2萬家,而社區和鄉鎮衛生院(站)加起來,超過了7萬個。

《公報》還顯示,2011年年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一共112.6萬人,卻要服務66萬多個村衛生室。

“這說明學醫的人多了,基層衛生機構還是難留人才。現在的大學本科基本不為農村培養鄉村醫生。”李玲說。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一項對380名醫學本科生所做的就業意願調查顯示:八成醫學生希望留在大城市,願意去基層的不足二成。

陳育德告訴記者,在“畢業包分配”的年代,一些縣、鄉鎮一級衛生院還有大學生,現在,他們大多已經或面臨退休,后續力量卻跟不上。“醫學生中的拔尖人才本來就少,近年又大量流向國外,願意去西部的、去基層的更少,以后鄉親們找誰去看病?”

更嚴峻的是農村全科醫生的匱乏。李玲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全科醫生”是指能以門診形式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對鄉村患者尤其重要。按照理想比例,中國至少應配備60萬名全科醫生,但據媒體公開報道,我國目前隻有7.8萬,且素質不容樂觀。

國家“十二五”期間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指出,到2015年,要培養15萬名全科醫生,定向免費培養已成為“利器”之一。但在兩位專家看來,問題要根本解決,還有三個“攔路虎”值得注意。

“首先是整體人數不足。這15萬人能滿足城市社區衛生站的需求就已很不易。”李玲指出,對全科醫生的培養周期是8年,短期內要讓基層“解渴”不現實,以至於一部分全科醫生要靠內科醫生“轉崗培訓”而來。

陳育德認為,如今醫學生的教育模式,也不利於塑造“能適應基層的”全科醫生。“現在,醫學院對知識點分割很細、很窄,沒有廣厚的醫學技能沉澱,即使是全科醫生知識面也不全,看病非常依賴化驗、檢查以及儀器設備。在農村,沒有這些設備怎麼辦?醫生的看病能力,恐怕大打折扣。”

更大的“攔路虎”恐怕在於,鄉村靠什麼留住好醫生。在上述醫學生就業意願調查中,記者看到,多數醫學生“回避”基層的理由是:練不出好技術,沒有好編制,未來缺乏進步資本。

“這提示改革者,要為基層的醫務人員設計一套職業規劃:有他們單獨的上升通道,持續地培養計劃,更優厚的待遇。”李玲認為,“應該把‘為基層培養人才’與一般醫學教育區別開。為基層培養人才是定向的,最好是本地人,語言相通、有文化認同感,比較能夠在地方上留得住。”

(責任編輯:王昕)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意大利水城鬧水災意大利水城鬧水災
  • 千層蛋糕破紀錄
千層蛋糕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