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國內>>深度

醫改專家:“廣種薄收”是該改改了【3】

2012年11月12日14: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摘要:“醫生的奉獻也扎根於社會土壤,如果基本的信任沒有了,醫生怎麼做都不對。醫生失望,優質生源流失,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自己。”

保証每個醫學生學成后都能從醫

李玲和陳育德都表示,應讓醫學教育“精英化”,做到量少質優地有計劃培養,“一個醫學生都不浪費”。

“培養一個醫生是非常昂貴的。以美國為例,醫學生在博士畢業后,要接受近10年的住院醫生培訓和專科醫生培訓,到獨立執業時,欠銀行數十萬美元是常事。”李玲說。據教育部的數據,中央本級財政2008年給醫學教育生的人均撥款,先從7100元提高到了1.15萬元,2011年又提高到1.4萬元,今年,還將進一步大幅提高。

在中國最大的醫生網絡交流平台之一丁香園論壇上,中國青年報記者卻看到,以“不當醫生,醫學生還能做什麼?”為主題的帖子,從2008年起就常演不衰。不少醫學生抱怨“畢業即失業”,隻有轉行當醫藥代表、研究人員、教師或出國,更有醫學生哀嘆自己“入錯行”。

“醫學教育有其特殊性,其最終產品是治病救人的醫生,醫德和醫術是重中之重。既然用大筆投入和醫德說教,來培養水平參差不齊、每年流失約50萬名的醫學生,為什麼不集中力量,培養一批生源好、水平高、樂於奉獻的卓越醫生呢?”李玲認為,醫學教育每年應有計劃地甄選醫學生,再施以卓越醫生培養教育,使醫學生回歸應有的職業高度。“保証每個醫學生,學成后都能從醫。每個從醫的學生,各項素質都過硬。”

卓越計劃也提出,要著力培養一批有國際視野的精英人才,“調控”未來醫生的培養規模。該計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根據需求,原則上不增設醫學院校,不增設臨床醫學專業點。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過大的省市、高校,要堅決縮減招生數量。”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在就業壓力增大、從業環境惡化的背景下,優質的醫學生源正在逐年減少。“醫生是一個制度的產物,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效果有賴於公立醫院是否真正地回歸公益性,也有賴於整個醫患關系的改善。”李玲說,“醫生的奉獻也扎根於社會土壤,如果基本的信任沒有了,醫生怎麼做都不對。醫生失望,優質生源流失,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自己。”王夢婕 實習生 梁鑫

(責任編輯:王昕)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意大利水城鬧水災意大利水城鬧水災
  • 千層蛋糕破紀錄
千層蛋糕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