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國內>>深度

醫改專家:“廣種薄收”是該改改了

2012年11月12日14: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摘要:“醫生的奉獻也扎根於社會土壤,如果基本的信任沒有了,醫生怎麼做都不對。醫生失望,優質生源流失,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自己。”

醫改專家反思:“廣種薄收”的醫生培養模式該變變了

每年有60萬醫學畢業生,僅10萬穿上“白大褂”?

“醫改推進了多年,核心因素是人,卓越醫生改革是在為醫改‘加力’。”這是我國醫改專家對“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普遍評價。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著名醫改專家李玲同時提示,我國醫生培養體系還需“大改”。

“國家每年培養約60萬醫學生,據我掌握的一個數字,隻有約10萬人能穿上‘白大褂’。‘廣種薄收’式的醫生培養模式該變變了。”她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育德都認為,從患者利益出發,醫生培養模式有必要轉為“量少質優”。

“廣種薄收”影響醫生臨床技能

在校學習的前5年基本“不臨床”,后幾年才在醫院見習與實習,但還要做研究寫論文……這是陳育德眼中,作為頂尖醫生培養殿堂之一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對未來醫生的培養模式。“8年應該出個好醫生了,但由於‘重理論輕臨床’的課程設置,結果連醫學博士的看病能力,都不容樂觀。”

我國目前的醫學生學制一般分為5年制本科、7年制本碩連讀和8年制本碩博連讀三種。據衛生部《2011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去年底,我國的執業(助理)醫生已達到246.6萬人。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此數字位居世界第一。印度和美國約為75萬,英國僅為16萬。

媒體報道顯示,我國各級醫學院校每年招錄的醫學生,約有60萬人。李玲認為,在當前培養模式下,不僅大量人才被浪費,而且很難保証每個醫學生在臨床技能上都被“精耕細作”。

陳育德告訴記者,在美國學醫,一般分為“雙4年”,后4年完全用於臨床醫學。但在國內學醫,在被一再壓縮的臨床實習環節,近年來因擴招而頻頻遭遇臨床實習醫院嚴重不足、有責任心的醫生“師傅”越來越少等尷尬。

“有一年,我們學院的本科醫學生一下增加了1000多人。為了安排實習,學校隻有想盡辦法往現有的實習醫院‘塞人’,再降低要求,讓周邊縣市區水平參差不齊的大小醫院都成了實習醫院。沒有學生願意到沒有教學經驗、醫療水平也不高的醫院實習,但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一位醫學生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感嘆。

中國青年報記者隨機採訪了8位地方院校的醫學本科生后發現,類似遭遇在6個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上演。有的實習點因為“人滿為患”,隻能打掃醫生辦公室、整理粘貼病人化驗單、查房﹔8人中有3人的有效實習時間不超過半年,對基本術前准備工作、寫病例等基本功,也自感“不能規范操作”。

“醫生是實踐的學科,如果靠‘大把地進、大把地出’,沒有盡職盡責的好醫生帶領,沒有足夠的實習基地,甚至解剖也不用尸體,怎麼能磨練出一名卓越醫生,又怎麼能讓患者放心地‘以健康相托’?”李玲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由於感覺“學不到真東西”,一部分醫學生,已把這一年實習期,當成了復習考研、准備轉行的緩沖期。另一部分“堅守者”則在走上醫生崗位后,還不得不繼續尚未完成的實習。

(責任編輯:王昕)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意大利水城鬧水災意大利水城鬧水災
  • 千層蛋糕破紀錄
千層蛋糕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