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人民币在欧洲推广使用潜力巨大

——专访中国银行总行副行长陈四清

2012年07月10日14:57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
今年4月,由中国银行总行陈四清副行长率领的代表团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开展一系列跨境人民币业务推介活动。近日,陈四清副行长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介绍了此行的收获和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情况。
 
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您此次带队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介和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您有哪些体会?目前人民币业务在英法德等国的发展状况如何?
 
陈四清:今年4月,中国银行以“人民币,全球贸易和投资新选择”为主题,在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开展了跨境人民币业务推介活动。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当地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金融同业、工商企业等500多名代表出席,市场反响良好。对于人民币业务在英法德等国的发展情况,我想谈三点体会:
 
一是英法德等国当地企业对人民币业务的关注度提升。在本次跨境人民币业务推介前,我行曾对200多家海外企业进行了初步调研,结果表明,67%的企业已经使用或在未来的跨境贸易和投资中考虑使用人民币办理业务。在英法德等国的推介活动中,既有华为、中兴、中石化、五矿、宝钢、中建、中土等众多中资走出去企业,也有如英国国家电网、法国液化、阿尔斯通、路易达夫、道达尔、大众、汉莎航空、戴姆勒、拜尔制药等众多当地企业参与,我行的专家组还就客户代表提出的实务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二是英法德等国的人民币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境外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末,德国、英国和法国与中国企业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量在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分别位于第六、第十二和第十四位,业务量占比分别达到1.8%、1.2%和1.1%,是欧洲国家中与中国开展人民币业务最频繁的三个国家。大众、法国液化等大型跨国企业与中国银行密切合作,在中国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筹集资金,并使用人民币对中国境内直接投资,降低了筹资成本,便利了企业的跨国经营和投资活动。
 
尽管人民币业务在英法德等国的发展较快,但人民币业务量与中英、中法和中德的贸易和投资总量相比占比在仅为4%-8%,尚处于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未来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外商直接投资、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与承销、海外项目人民币融资、海外人民币兑换、资金衍生产品、人民币存款及投资理财产品等都将取得较快的发展。
 
三是英法德等国可根据当时市场的情况推进人民币业务。如上所述,未来人民币在英、法、德等国的推广和使用有巨大的潜力。英国正在积极推进伦敦建设新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伦敦的人民币资金也已具备一定规模,发行了首笔人民币债券。德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与中国之间经贸往来频繁,预计未来两国企业在贸易和投资项下会更多的考虑人民币的使用。法国的企业对人民币业务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本次推介活动中,中国银行与一家法国本地企业签署了欧洲地区单笔金额最大的人民币授信合作意向书,用于企业对于中国区的投资。同时,法国对非洲业务也有一定的辐射作用,这也将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提供新的动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在欧洲大陆开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条件和时机是否成熟?中国银行将可为此发挥哪些作用?
 
答: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对于未来扩大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国际货币的发展情况来看,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都伴随着境外离岸市场的发展。根据有关统计,2010年80%和72%的美元和日元外汇交易量在境外的离岸市场发生。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满足作为国际货币的全天24小时交易时间,提供其发挥国际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职能时的交易工具,满足境外投资者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形成人民币在海外的自然沉淀,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 
 
从当前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来看,香港已经初步形成了离岸人民币市场,并且正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而伦敦、新加坡、东京等多个城市也纷纷提出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构想。从目前西欧、北美、亚太等主要的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来看,离岸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力量,但也有部分地区(美国、新加坡)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驱动,因势利导”的原则,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多个位于不同区域、侧重不同职能、功能互为补充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目前,在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上,足够的人民币的流动性是保障人民币投资产品的定价有效性和交易流通性的关键,这也是决定未来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际经验,只有当一个债券市场的规模达到3500亿美元时,才有对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者来说可接受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而目前发展比较快的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也仅仅在900-10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做大业务规模,形成资金在海外市场的沉淀;大力发展人民币存款和结构性投资理财产品、投资避险工具,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适时逐步发展离岸股票、保险、基金等业务;与境外监管机构协调跨境金融监管政策,规范和指导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中国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领先银行”,可以发挥自身在国际业务、专业技术、客户基础、清算网络、多元化平台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相关海外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币金融服务,促进人民币的扩大流通和使用,为各地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在您看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进行有效的规避?
 
陈四清:随着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的累积和扩大,一些问题也需要加以关注:
 
一是境外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仍然有待提高。目前美元、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全球贸易以美元、欧元签约、计价、结算的习惯短期难以改变,中国的贸易伙伴需要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和支付货币需要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
 
二是境外人民币的来源还相对有限,企业办理人民币中长期项目融资、出口买方信贷时缺乏长期避险工具,人民币投融资和资金产品相对有限等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境外企业或机构接受人民币的意愿。
 
三是跨境资金流动和监测的难度逐渐加大。对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的要求更高,商业银行需要配合监管部门共同研究对跨境资金流动和监测的有效性。
 
扩大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使用,长期看是必然的趋势,此项工作将与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工作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随着跨境人民币政策的不断完善,上述问题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本报已连续推出了两期“人民币国际化专栏”,独家采访法国经济学家和政商界知名人士。通过采访,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法方人士在深信人民币必将成为三大国际货币之一的同时,也对人民币发挥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充满期待。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将如何发挥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
 
陈四清: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凸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当前,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主要货币仍然是美元在发挥主要作用。在欧债危机久悬未决的情况下,大量的避险资金不可避免的流向美国。但当全球外汇资产过度集中于一种国际货币时,美元量化宽松政策或债务问题也有可能对国际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等多种货币共同发挥作用,将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目前,人民币正依托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庞大的国际贸易规模、币值的相对稳定,在世界范围内接受程度不断提升,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分散风险的新选择。未来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工作的逐步推进,人民币有望加入SDR并逐步提升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助于维护大宗商品价格稳定。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占全球大宗商品总消费量的18.7%,大豆、铁矿石、原油、天然橡胶等商品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了50%。未来如果中国能在大宗商品交易环节获取一定的定价权,将有助于消减大宗商品价格的美元因素,使得国际市场较少受制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和输入性通胀的影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请问您如何看待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应当秉承什么样的原则?
 
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是我国的既定目标。1993年,我国明确提出,“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1996年,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010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允许居民与非居民持有跨境资产及从事跨境资产交易,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过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兑年报,资本项目交易分为7大类40个小项。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评估结果,我国75%的项目达到了部分可兑换以上的水平,还有10项不可兑换,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方面。
 
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总体上利大于弊。从国际经验来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能够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并相应的在全球范围分散风险,还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对我国而言,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走出去发展,开展对外投资、海外并购、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使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程度,带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根据测算,如果未来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工作缺乏进展,人民币仅主要通过贸易渠道进行对外输出,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的占比在30%左右会出现“瓶颈”。
 
从理论上讲,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一般需要四项基本条件,即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监管完善、外汇储备充足及金融机构稳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各种条件都具备才去推动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外汇储备相对充足,国内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水平都有明显的提升。我国正面临着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我们要消除对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顾虑,不要因为可能存在的风险而放弃潜在的巨大收益。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评判市场环境,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采取“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的原则,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国外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注点有哪些?中国银行有哪些针对国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陈四清:从中国银行的业务实践来看,实际上无论是大型的跨国公司还是当地市场的中小企业,对于人民币业务都有不同的关注点。我们发现,最早对跨境人民币业务产生浓厚兴趣的往往是大型跨国经营企业。这些企业由于要在全球市场开展业务并合理配置资金,人民币为其提供了丰富资产配置、规避汇率风险、提升资金效率的有效手段。而这些跨国公司得到切实的好处后,又进一步带动了其交易对手、竞争伙伴考虑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形成了示范效应。对于国外的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往往机制灵活,可以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业务发展策略,人民币也为其提供了新的交易币种选择。
 
目前,中国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领先银行,产品不仅涵盖了信用证、汇款、托收、进/出口押汇、贴现、保理、福费廷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还包括海外人民币存款、贷款、买方信贷、兑换、资金交易、债券、现金管理等各类金融产品。中国银行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覆盖贸易链和供应链全流程的解决方案,提供全面的在岸和离岸人民币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将坚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境发展”的思路,推进海内外的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和一体化发展,顺应客户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本刊记者 赵成)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