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談在美國當農民:科技強農富農

2012年02月03日15:12    來源:中國廣播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廣網北京2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在了“農業科技”上面。的確,當八連增的榮譽甩在身后的時候,要想讓農業再上台階,靠繼續增加水土資源已沒有多少余地,而“科技”則有可能進一步發掘目前農業生產潛力,為農業發展帶來驚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說到農業科技,許多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對我們有不小的借鑒意義。為此,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胡元坤去年在美國進行了為期50天的考察,他見証了當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之后,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請聽中國之聲記者滿朝旭的報道。

胡元坤在美國走了愛荷華、內布拉斯加、加利福尼亞、密歇根等14個州,訪問了19座城市,進行了88次會談,拜訪了179個人,回來他把自己的感受寫成了一份題為《我在美國看農業》的報告,而他報告第一部分的標題就是“美國農民:一種職業”。

胡元坤:從事農業生產是一個主動的選擇,我到的這幾個農場,農場主都是大學畢業以后主動選擇務農的。例如我到的愛荷華州的本杰明家裡,他是一個大農戶,本人是職業農民,他的女兒現在正在讀中學,從小收到熏陶也是要勵志繼承她父親的事業,她現在上中學的時候學校裡已經選擇了農業方面的課程,去年還專門到中國來參加過農業體驗之旅,農業生產給農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讓他們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我參觀的本杰明的農場,他家裡一共經營了1萬1千英畝的耕地,去年他的收入超過200萬美元,社會對農民這個職業很認同。在美國你遇到一個農民問他,你的職業是什麼,他會說是農民。我遇到過一個人,聊起她丈夫的職業,她很自然就告訴,我比較忙,我丈夫是農民,他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

職業農民意味著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同時也意味著精通農技,剛剛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著力解決“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而胡元坤告訴記者,這個問題在農民收入可觀的美國也同樣存在,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1940年全美有630萬農戶,到2010年下降為220萬農戶,其中隻有大約30萬是以農業為生的大農戶,而美國所採取的措施也是加強教育。

胡元坤:盡管收入不低,但是從事農業相對比其它職業辛苦一些,父母一般情況下不太願意自己的孩子務農,特別是本身沒有農業背景的家庭。美國的政府也在採取一些措施應對農戶“離農”的傾向,其中一些措施就是在一些中學開設農業的相關課程,讓中學生很早就接觸到農業生產的知識,並且給他們農業生產實踐的機會,培養他們對農業的興趣。

當然,讓胡元坤感觸最深的不僅僅是科技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便利,還有給農民生活帶來的舒適。

胡元坤:第一是減輕了勞動強度,由於裝備的條件好,機械化程度高,種地完全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比如說,我在本杰明的家裡,本杰明的父親已經81歲了,他依然可以駕駛大型收割機在田裡邊作業。我在收割機上和他聊了很長時間,一方面得益於他身體好,但更主要的是他機械化程度高,勞動強度小。第二是科技增加農民的收入,美國的玉米單產可以達到600多公斤,高產帶來了高收益,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另外一點,科技改善了農村的環境,我在加州參觀的時候,我就參觀了一個核桃園,一個農場主就說,田裡排出的污水都是有指標要求的,超標面臨高額罰款,我們現在看到美國農村一片青山綠水,實際上這背后也是有科技作為支撐的。

的確,科技的支撐能為農業、農村和農民帶來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了“強農惠農富農”這三大指向,為了讓科技的力量更快實現這個目標,農業部今年將開始“科技進村入戶、助力增產增收”的活動,屆時,會有70萬名農業科技人員,全力開展科技創新,全程開展科技服務,千方百計確保糧食和農業再獲豐收。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