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調GDP,同時調社會心理預期

2012年03月06日10:57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政府工作報告將中國今年的GDP增幅定為7.5%,這是最近8年來首次低於8%。中國經濟從兩位數的增長峰值逐漸減速,會有一系列連帶后果。人們期待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次“動真格”的調整。
 
輿論經常主張“合理”、“均衡”的增長,其實這是理想狀態,很難精確把控。而且何為合理均衡,我們的認識也是變化的。因此我們認為需要調整時能調得動,船要掉頭能掉得過來,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我們追求的合理和均衡。
 
理想的經濟增速需要對應環境和資源的承受能力,對應社會整體發展目標,還要同輿論的期待相匹配。調低經濟增幅,同時要真正讓社會對經濟發展的預期逐漸降下來。否則就是兩腳同時踩上剎車和油門。
 
中國過去30多年增長奇快,民眾的生活變化在不少地區就像是魔術。“我的一生會越變越好,而且會快速變好”,成了中國人集體心理中理所當然的信念。未來中國人的生活仍會越變越好,但這一兩代人戲劇化的人生境遇很可能是特殊的,不會一代又一代上演下去。
 
過去一兩代中國人趕上了經濟起飛時代,他們付出了,也得到命運變化的回報。未來中國人的生活起點要高得多,同時上升空間會縮小。但社會心理的慣性是強大的,縮小它的預期比擴張預期要困難得多。
 
中國社會近年來充斥了各種不滿,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人認為,自己生活改善的速度應該更快些。中國的變化已經很快了,但它的速度仍輸給了社會預期的增速。
 
中國經濟正高速增長,但社會理性的增長並沒有同步,后者在很多領域甚至是負數。當經濟增速下調時,一定要把社會心理同時拽上調整的大船。中國不是萬能的,不是每一代人的生活都能在各自的起點上攀同樣多、甚至更多的台階,中華民族不應成為“變化控”,我們沒有變化的特權,讓生活永遠不停地“芝麻開花節節高”。
 
中國達到一定生活水准后,我們的日子就會逐漸趨於平穩,GDP增幅相對慢下來,只是這個道理和現實的數字化總結。
 
中國人的生活逐漸好了,但不可全社會一起“貪富”。我們必須清楚,“富人”在任何社會永遠都是少數,發達社會裡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緊緊巴巴的。中國經濟無論怎麼增長,也改變不了社會普通成員“手頭緊”的感受。
 
中國人被兩個世紀的貧窮“窮怕了”,也“餓怕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機會迅速演變成掙錢的狂熱。過去幾十年裡我們寧肯生活質量差,環境臟,社會關系緊張,隻要能掙錢就願意。現在終於從上到下都有人說:再不能這樣下去了。
 
但這遠未成為中國社會堅定不移的共識,“反GDP主義”的成因非常復雜,隨時可能嬗變。中國社會的理性恰恰急需一個高增長期,防止出現對過去高增長的回潮性迷戀。
 
7.5%的增速是中國經濟、社會、環境及國際競爭各種需求反復平衡后得出的目標,也是中國人對未來的一個新展望點。既然做了這個決定,就讓我們堅持它。經過了審時度勢,我們不再需要懷疑自己的判斷力。重要的是,不可患得患失。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