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邁克·華萊士:訪鄧小平江澤民成記者反復觀摩學習教材【2】

2012年04月11日15: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不僅僅是美國,他讓全世界都聽到了那有些直接甚至顯得有些粗魯的聲音。他問剛剛下台的美國前總統卡特說:“你一定非常妒忌羅納德·裡根。”他對著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做了個捻鈔票的手勢,“為什麼俄羅斯腐敗盛行?所有問題都得靠這個解決?”他問鄧小平:“您是中國的第一號領導人物,您准備在主要領導人和主要顧問的位子上再留多長時間?”

    這種毫不留情的提問甚至讓他的小兒子克裡斯都覺得有點難堪。大學每個學期開始前,他總會很直接地問已經成年的兒子:“你需要多少錢?”

    “那種感覺就像被邁克·華萊士採訪一樣。”克裡斯說。

    對於華萊士真正的採訪對象來說,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如果坐在對面的這個男人口中突然冒出“請原諒我”這幾個字,那才是災難來臨的信號,隻有一種可能——接下來的問題會讓你難以回答。

    “薩達特說你是……請原諒我”,坐在伊朗前領導人霍梅尼對面,他伸出左手捂住胸口,“這不是我說的,他說你是一個瘋子。我知道你聽到這個評論了。”他說完,屋子裡的空氣似乎凝結了。華萊士偏了下頭,示意翻譯。“什麼?瘋子?”翻譯疑惑地低聲問。華萊士用肯定的語氣重復了一遍:“是的,瘋子,這是我從電視上聽到的。”

    這種尖銳與充滿質疑的採訪風格,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國的一些新聞從業者。央視新聞評論部副主任、《新聞調查》原制片人耿志民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中期《新聞調查》剛剛創辦時,欄目組的工作人員曾多次觀摩華萊士的採訪作為業務學習。那時,《60分鐘》的錄影帶還非常珍貴,需要在香港找人錄下電視節目,寄到北京,再加上字幕。

    在耿志民的印象中,熒幕上的華萊士總是身體前傾,眼睛直視對方。“他外表散淡,實際內裡堅毅,不管你是多麼牛的人,在華萊士面前,撒謊都是一種壓力,這就是他的氣場,是調查性報道所需要的。”

    實際上,早在1986年,華萊士的名字就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他是法拉奇之后,第二位採訪到鄧小平的西方記者。為了准備這次採訪,華萊士閱讀了幾乎所有能夠找到的有關鄧小平的文字資料,並同見過鄧小平的人進行交談。美國新聞界曾有人這樣評價他:“就像一隻斯特拉堡的鵝,有著一肚子文件、事實、問題和旁証材料,每次採訪至少要做50個小時的功課。”

    華萊士要求中方把採訪地點定在中南海,而不是鄧小平通常會見外賓的人民大會堂。兩人面對面坐下后,鄧小平從桌上的一包“熊貓”牌香煙中抽出了一根,“我抽煙可以吧?”82歲的他說。

    “可以。能給我一支嗎?”68歲的採訪者華萊士欠身向鄧小平伸出一支手。

    華萊士的提問包括中蘇關系、中美關系、台灣問題、改革開放,以及涉及“文革”及政治體制改革的敏感話題。訪談時間從原定的1個小時又增加了20分鐘。

    老人揮手的動作和堅定改革的聲音,通過華萊士傳遞到全世界。

    不同尋常的採訪風格讓華萊士獲得了“不畏強權”的美名,與此同時,還有非議。批評者認為,華萊士的採訪帶有電視媒體所具有的戲劇化特點,他讓提問變成一種新聞。

    更有人說他的提問方式近乎“無恥”。盡管晚年他在節目中向曾經傷害過的芭芭拉·史翠珊道歉,但仍有人抓住他的小辮子不放。1991年,華萊士在採訪中問芭芭拉,為什麼會落下“婊子”這個罵名,並提及她缺乏繼父關愛、母親這些年也對她的事業並不支持時,這位好萊塢女演員當場哭了。

    “華萊士不僅採訪人,而是在審問人,對他們進行訊問。有時候他冷酷無情地剖析他們。他的武器很多,包括徹底調查和懷疑,他的問題如此直接以至於令人感到窒息。”美聯社在寫給他的訃聞中這樣說。

(責任編輯:李理、知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