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失獨者”的痛楚需要制度來撫慰

2012年05月12日11:34    來源:《大眾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堂吉偉德
 
世上有一群父母,他們的年齡大都五十開外,20多年來,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正當他們幸福地為孩子購置新房、准備嫁妝的時候,一場意外卻奪走了孩子年輕的生命。他們由此陷入常人無法想象的痛楚當中:年齡太大,他們再次生育幾無可能,他們自稱為“失獨者”。(5月9日《廣州日報》)
 
失獨之痛,一般人難以想像。除了黑發人送白發人的痛苦之外,更深的悲傷將會陪隨余生。當別人都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時,他們卻可能在回憶中加劇痛苦。更重要的是,那些老無所養的農村老人,或者沒有社會保障的城市低收入者,除了情感的煎熬之外,還有生存的窘迫與艱難。
 
“失獨者”有一種無以挽回之痛。因為年齡太大,他們已經沒有從新再來的可能。而這一切局面,皆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原因,使他們必須做出犧牲,但這樣的付出,卻不應由一個人來承擔。我有一個堂弟,是個獨子,父母都是農民,在老人快70歲的時候,他卻不幸患病而去。臨去前,他最后的交待是,死倒是無所謂,只是他這一走,整個家庭都可能垮了。事實確實如此,兩位老人晚景的悲涼,看著就讓人揪心而痛苦。
 
或許,生活上的苦還可以承認,但無后之痛,無疑讓人從失望而走向絕望。我們每個人都會扮演子女和父母的雙重角色,對此應當有最基本的情感認同。而對於國家來說,怎麼安慰陌生的“失獨者”群體,如何用制度善意給他們以關懷和溫暖,同樣是一個無以回避的問題。“失獨者”既是一個家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在我們這個注重家庭倫理,講求代際傳統的國家,如何慰藉失獨者失落的心靈,解決他們的現實困境,以及長遠的生活、情感需要,尤其需要政府表現出應有的態度。畢竟,他們所面臨的這種情況,更多是為了支持國家政策而做出的犧牲。
 
當前,關於“失獨者”的研究,以及政策配套都是一片空白。當務之急,是計生部門和民政部門對此社會問題要重視和行動起來。一方面,要建立獨生子女父母的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和救助機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完善社會化養老機制,使失獨者能夠回歸到集體的溫暖中,通過“結對幫扶”等方式,彌補他們的精神需求﹔此外,還得加強生命教育、精神關懷,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去關心和呵護失獨群體,讓他們在社會的關愛中找到心靈的慰藉。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