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政令下達需70天多源於地方利益作祟

2012年10月21日16:13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18世紀的美國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時間就是金錢。”在美國西部大開發時期,這句名言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以至於流傳於世。

200多年后,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敢為天下先的深圳人,也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口號,在當時中國也產生過振聾發聵的作用。說得再物理和科學一些,時間就是速度和效率的計量單位,越快則效率越高。但是,在我們當下的現實行政作為中,卻總是有一些同樣遵循“時間就是金錢”卻事實悖扭的“理念”——在這裡,時間不再是高效和高速的代名詞,而是代表越慢越好的希冀。據調查,除“緊急”性文件外,一般性文件,從中央傳遞到基層需要經歷中央→省級→地級市→市縣→鄉鎮,層層下來,需要70天左右才能傳到(詳見今日A16版)。

之所以說它也屬於“時間就是金錢”的“理念”,原因在於縱觀這些文件,大多是為民謀福利和惠民的政策,比如今年5月就開始實施的《陝西省老年人優待服務辦法》中規定,65歲以上老人可免費進入旅游景點,然而直到10月,部分景區才執行這一決定。還比如今年黃金周,高速免費政策落實到各地高速時,路橋公司不是裝聾說沒收到通知,就是哭窮說損失慘重,地方政府也是拖拖拉拉,很多遲遲不制定實施細則。

通信技術如此發達的今日,文件一頒布消息一公開,相信應當執行上令的基層單位已然知曉將行之令。論理來說,知道消息后在規定時間內主動執行指令是應該而且必然的。但是為何卻一定要等到指令層層下達才磨磨蹭蹭執行?道理非常簡單,利用時間差,能多賺一點是一點。

說白了,就是利益在作祟。對於部分機構來說,越早執行上頭的政令,就意味著收入會減少得越多。越是臨近利益部門利益基層,文件傳達的速度就越慢,所以“70天”的傳遞效率事實上有著故意磨磨蹭蹭的重大嫌疑,顯現的是減少利益“損失”的司馬昭之心。前任總理朱?基和現任總理溫家寶,都曾談過“政令難出中南海”的現象。而這些“難出中南海”的政令,往往正是一些讓利於民而對某些利益格局做出變動的方針和政策。這樣的政策,因為有損地方政府以及一些壟斷部門的經濟效益,所以會如血管堵塞般輸運緩慢。

中央政令70天才能送達基層,這顯然是不正常的行政現象。如何改變?自然是需要改變政令下達的方式——過往會議式“紅頭文件”形式的政令傳達,事實上已經與發達的通信進步相脫節。而要想規避掉“政令難出中南海”的“70天”現象,首先就需要改變文件下達與傳送方式,盡可能利用現代通信方式,如電子傳真、電子郵件、官網提供文件下載,在媒體上直接公布,通知相關基層部門與機構及時接收並立刻執行,這樣有些人想打“時間差”都沒有機會。

當然,更有必要政令執行進行行政監管,佐以發動群眾舉報,對政令執行開展輿論監督,隻有這樣才能消解政令拖拉現象,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責任編輯: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