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新華網評:研究生難就業,擴招惹的禍?

2012年10月21日16:5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廖 君

近日,一則報道引發熱議:河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苗衛芳畢業后,沒能找到理想中的“鐵飯碗”工作,最終回到村裡種地。其父苗風山氣得服毒自盡,幸而被搶救。曾經全村的驕傲如今卻成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大學和研究生的雙重擴招,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就業難問題屢見不鮮,甚至出現了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研究生就業難到底根源何在?

研究生就業難,在於當前教育制度的缺陷。從2009年開始,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我國開始擴大研究生的招生規模。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共招收58.4萬名研究生,與2007年的44.9萬人相比,5年間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了30%,比2003年翻了一番。今年,教育部叫停了本科擴招,但研究生擴招卻愈演愈烈。

從長遠來說,研究生擴招只是將就業難的問題延后,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招生規模擴大的同時,高校的教育資源沒有同步增長、提高。與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實行的是導師制,一名導師帶數十名研究生的實例屢見不鮮,論文抄襲、科研能力下降等問題層出。這樣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到底有多少含金量,是否真正稱得上是科研型人才?許多用人單位都打上問號。

研究生就業難,更多還在於自身定位不准,好高?遠,而實際操作能力又不能適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在大部分研究生心目中,有了一個碩士文憑如同貼上金字招牌,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他們要工作穩定,又要輕鬆、待遇高,還要工作環境條件優良。然而,伴隨著擴招,碩士研究生在人們心中的份量已大不如前。比如,有些用人單位經過實踐發現,一些研究生根本不是他們需要的人才,論動手能力甚至趕不上高職生。

研究生就業難,還在於當前的專業設置和教育模式沒有根據社會需要進行適當調整。許多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是社會急需的人才,再加上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實用型人才仍然較少。隨著近年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等提供的學術性崗位逐年減少,很多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后必然面臨就業難題。(作者系新華社記者)

(責任編輯: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